2019. 08. 26

「从政治纷扰中修补亲友关係」系列四:修补和重建信任(撰文:林冠良)   关係源于信任,建立信任是需要长时间的细心呵护和言行一致。职场中的信任更要显示个人工作能力、可靠可信和责任感。人际间的信任更涉及很多情绪和心理,例如感受到被认同、喜爱、接纳、友谊,相反信任破坏了产生被伤害、被背叛、仇恨、怨愤、憎恶和报復的期望,所以尼采说:「我感到难过,不是因为你欺骗了我,而是因为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   有心理学研究显示,信任是对他人的主观信心感受,包含了三个要素:可预测(predictability)、可依赖(dependability)和信念(faith)。所以行事飘忽、喜好难以捉摸的人很难相处。平日待人以诚、言行一致,就较容易获得信任。如果缺乏信任,要修补撕裂的关係就十分困难,需要双方的努力,若只是某方一厢情愿,那事倍功半都可能沒有,但是如果重视对方,都应该尽力尝试,至少让对方明白自己是重视他的。   「小信诚则大信立」,信任是需要时间和由小事累积,沒有突然间由不信变成信的方法,有说「怀疑一切与信任一切是同样的错误」,盲目的怀疑和盲目的信任一样,都是思想陷阱,中国文化裏的中庸之道,不往极端走似乎是在很多情况下都得体的道理。   要改善双方的信任,可以考虑以下办法: 1.言行一致,信守承诺。   信任是概念,要以行为来显示,所以不能光说你要信我或我值得信任,行动胜于语言,而长期的言行一致会产生最大影响力,不要忽略细节,例如依时赴约、守时、能完成承诺別人的事等等,这些看似琐碎但都是增加个人的可预测性和可依赖的信任元素,久而久之匯集起来,就能赢得朋友、同事和客户的信任。   2.寻求帮助和主动给予   有记载说富兰克林体会到「我们对于自己曾经帮忙的人,会更乐于相助,甚至还胜于帮助那些曾帮过自己的人。」虽然不能确认是否真实,但有心理学家分析,人的群居习惯令人潜意识上都乐于助人,甚至对陌生人也是如此。所以藉着请求对方帮忙(当然不是在大家争拗得面红耳热时),是展开或重建信任的方法,例如可以问他们知不知道附近有那些好的餐馆、你打算去外国自由行问他有甚么行程可以介绍等等,如果他愿意配合帮了你,记紧要向他说多谢,这样就开启了建立关係第一步。另外一个看似相反的技巧是给予礼物或给予帮助。礼物不一定是贵重的,即使价值微薄也起到友善的意义。加上中国文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要礼尚往来,所以虽然目的不是投桃报李,但是都应该多加留意运用。   3.学会放下   如果未有再展开讨论时机,不如珍惜和谐的时间,不去纠结这些难缠的问题,这似乎很消极和逃避,但也不失是不把关係恶化的方法,谈话中只表示关心或担心对方的安全就算。也可以向轻松方面想,找一些共同有兴趣但沒有争议的事一起做,例如一起去做运动、看场电影、吃一顿喜爱的晚餐、去短缐旅游几天,过程要学会放下,不去谈论大家的争拗、不在语言上刺激对方,冷静一段时间后或者有所启发。   当沒法再谈下去时,也不用急于有结论,把事情往牛角尖裏钻不会解决问题。自己的见解得不到亲友认同和支持可能很失望,「我们必须接受失望,因为它是有限的,但千万不可失去希望,因为它是无限的。」从积极方面去想,先放下争拗都可以是重建信任的第一步。重建信任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希望日后关係改善是长期工作,可以由平日生活做起,尽快回復平日的作息习惯,除了让生活淡化矛盾外,继续等待合适的时机。   香港算是福地,不像中东炮弹横飞,是生死的搏斗。在香港这些争议又不是与生死息息相关,大家总要回到生活中。人生还有很多值得追求和享受的事,一叶障目而错过好日子,是多么可惜。

2019. 08. 15

「从政治纷扰中修补亲友关係」系列 二:求同存异 互相尊重(撰文:林冠良)   经常说要求同存异和互相尊重,但做起来并不简单,正如心理学家弗洛姆说:「现代人在幻觉下生活,他自以为他了解他所想要的东西,而实际上他所想要的是他人所希望他要的东西。」年青人在心理发展阶段,特別是在反叛期,会怀疑甚至反抗威权,很受朋友、传媒的影响,在群众的压力下容易令人迷失自我。这时犟硬地指出是非对错与他争辩,容易造成对立,既伤和气又徒劳无功。   在讨论有争议的议题时可先找出大家相同的地方,例如大家都是追求公义、相信道理、伤害別人是不道德、被伤害的人会痛、家人会伤心、为香港好等等。   有些朋友对社会事件的推论有谬误或受歪曲的资讯误导,例如「冲击是因为政府官迫民反」、「是警察策略引诱学生前进」、「游行表达不是暴动」等等。这情况可以用先聆听方法,之后表达同意一些共通的地方。例如「大家都见到游行中大部分示威者都是和平表达,他们当然不是暴徒,而事实上在游行结束后真是有班人使用暴力冲击。」、「同意政府的确有很多措施不足例如住屋、协助年青人就业、医疗……,我都是受害者,我相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另外可定些大家同意的规则,例如在家吃饭时不谈政治、大家说话时不单单打打、不指桑骂槐等等。   听取意见不代表一定要接受,理解对方也不一定要全部依循对方,就算接受对方的动机是良善或对社会问题的热情,也不一定要按对方的意见改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底缐和原则,虽然很多事件都沒有绝对,但判断是非和某行为是否道德,总要跟随一些大原则,极端的相对主义会流于虚妄,令人更不知所措。   年青人很想自己的想法可以实现,所以在听到他们的意见后沒有被採纳,可能会反驳「听完又唔做,听来做甚么?」这正是民主文明的规范,大家公平发表意见,在较全面的听取各种声音立场后才做决定。在多元社会,相信沒有一项政策或方案能满足所有人,要明白个人可以有別于大众的立场,而决策机关要寻求利益最大和伤害最少的方案,这也是文明民主社会的求同存异互相尊重,而不是要依对方的意愿就叫民主。   求同存异,是在双方有分歧时保持关係的一种方法,而尊重对方则是大原则,席勒说「不尊重別人的人,別人也不会尊重他」所以包容也是基于尊重,表示尊重不等于示弱,正如弗洛姆说「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所以请对方尊重都是为他着想为他好,持续的不尊重影响心理健康。

2019. 08. 02

「从政治纷扰中修补亲友关係」系列 二:先冷静聆听 后温和表达(撰文:林冠良)   职场上会用到聆听技巧去了解客户和持份者的要求,在朋友间也可以应用这重要的技巧加犟沟通和建立信任。伏尔泰说「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透过聆听不单止是要了解对方,最重要的是建立信任。有些朋友怪年青人偏激,自己便不断说教想说服对方,越讲越劳气甚至变成对骂,于事无补更让年青人觉得不被谅解,更不用说要他们接受与他们想法不同的道理。所以在讨论沟通时要一直保持冷静,准备充足时间先聆听对方,遇上不同意见,就可先试试说「我们的想法有分歧,不如我们轮流发言,我听你说3分钟后,你听我说3分锺,你同意这样公平吗?」、「我听到你的想法,有些观点我都同意(例如你都是想香港好、更民主),我想全面知多些你的想法的论点」、「你表达了,轮到我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公平吧。」   如果情况容许,可以大家坐下,用纸笔记录对方的观点和理据,同样请对方这样做,目的是确定自己的理解和辅助记忆,在聆听中先找出大家共同点,差异的观点不要心急去辩论反驳、要保持冷静、语气温和、说话速度可以调慢一些,更不要用嘲讽责骂的说话。   要注意这时的沟通的目的不是要说服对方令他改变想法,因为这是很高层次的沟通,需要时间、内容理据和技巧,若果未有这些准备,沟通的工作可退到较为容易达成的目的上,例如是寻求谅解、接受世上有不同观点、明白对方及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感受等等,重点是保持关係或替日后改善关係营造机会。   如对方用了不当语言,不用急于制止或斥责,可在他说完之后表示:「你刚才说……用字上,我感觉到被冒犯。」、「如果別人对你说这番话你有甚么感觉」、「不论支持或反对甚么,我们都是想把事情说清楚,用理据不需要人身攻击」。当然,如果对方已不理性地恶意谩骂,用歹毒粗言,就不要纠缠下去,也不用动气,主动终止对话不必要继续被侮辱。   朋友关係对等,但是也可以自己先退让一步,父母与子女的身份关係不是对等,但聆听应该是平衡平等的,年青人反叛威权,所以以父母长辈身份作指导,要他们听教听话并不会真心接受,「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有效的聆听体现了谦逊的教养。聆听是身教,是以身作则,示范了你的温和、冷静与想维持关係的态度,对方再横蛮的话既是他理亏,而自己也尽了力,于心无愧。

2019. 07. 19

「从政治纷扰中修补亲友关係」系列 一:不是非敌即友(撰文:林冠良)   近日的政治纷争已影响到职场同事、家庭和人际的关係,在网上的一些片段看到或者在身边的一些朋友的反映,都令人担忧的不单是社会的撕裂而进一步可能演变成职场斗争、家庭和亲情的崩溃,对于真心为社会、为大众市民谋求幸福的人都不想看到这结果。其实大多数人都是默默地在坚守岗位、维护香港稳定,他们好像只得忍耐,正如马丁.路德.金说「我们将以自己忍受苦难的能力,来较量你们制造苦难的能力。」除了忍耐,我们还可以有其他方法去修补关係。   由于有感而发,想多写一些概念和技巧给读者参考,令到篇幅较长,包括: 不是非敌即友 先冷静聆听,后温和表达。 求同存异,互相尊重。 修补和重建信任 欣赏、赞美、宽恕   所以这文章分5篇同时刊登,这些技巧也不是唯一方法,希望大家互动交流、持续探讨,彼此支援勉励。   不是非敌即友   大家儘管在政治理念或价值观上有不同,甚至有矛盾的观点立场,要记住彼此并非仇敌,而是亲人或朋友,回想过去大家都曾经为对方付出关心、友情、亲情甚至是血脉相连,抚心自问是否要和对方在以前的记忆和以后的生活上、情感上断绝联系,老死不相往来,不然的话就不要把朋友家人处于誓不两立的境地。如果是对方思想甚至行为极端,已不能理性讨论,那就应该避谈这些话题,以免继续刺激对方令关係恶化。   在未展开对话前,应该思考一下,世界事物,特別是政治可以很复杂难懂,大家在两个极端之间可以发现有无数可能,由此尝试以彼此的异见与冲突作为探讨和深入认识对方的机会。   在职场工作上的团队因政治理念或简单的对社会事件有不同看法而产生磨擦或嫌隙,影响工作效率和关係。甚至同事之间互相猜忌,严重的可能有欺凌行为。这些都是不成熟的表现,但最不幸的是本来是亲友却因政治理念不同而突然变成对立,甚至敌视仇恨对方。   仇恨激发愤怒,这两种情绪结合纠缠很易失控并把理智埋沒,甘地曾经说过 「仇恨罪恶,但不仇恨作恶者。……我必须理解有血有肉的凡人所继承下来的种种过错。……不合作运动不是鼓吹仇恨的。……真正的不合作是不同流合污,不与罪恶合作,但不是与作恶者隔绝。」甘地的不合作运动沒有伤害別人、沒有破坏,他也不觉得不同意或不支持他的就是敌人,虽然一般人未必能做到甘地的境界,但是释出善意,不仇视有异见的人是个开端。   甘地又说「黑暗无法驱走黑暗,只有光可以;仇恨无法消除仇恨,只有爱能做到。」仇恨与愤怒,这两种情绪都不能解决问题。

2019. 07. 09

夏日消暑不忘助人、环保与安全(撰文:林冠良)   在香港夏天可以参与的消闲活动很多, 对学生来说悠长的暑假可以约三几名朋友游水打波、报读一些益智的进修课程、参加康体训练活动、去旅游轻松的避一下暑或者结合学习的游学见识一下世界,甚至留在家中在冷气房中看电视上网打电玩也好,只要对身心有所裨益就好了。至于打工一族,沒有暑假,夏天消暑的选择不多,办公室文职人员在有空调的工作间仍是埋头苦幹,要外勤或在户外工作的就要承受烈日或闷热的天气。   关怀身边人 尊重大自然    香港的整体生活条件超越很多国际城市水平,朋友感受到炎热天气,可以躲在冷气房、喝杯冷饮,但香港仍然有不少人住在劏房或狭小闷热的空间,据资料估计,香港有超过2.4 万个低收入住户,2017 年的青年贫穷人口达12.2 万,并有17.7 万名儿童生活于「贫穷缐」下,我们在享受悠闲暑假或消暑活动时,不妨关注一下社会问题,关怀一下身边的人,还可考虑一下如何利用假期做些对社区有建设的事,例如参与一些义务工作,帮助有需要的人。    这几年天气越来越极端,常听到外国有极犟颱风、破纪录的高温,还有特大雨灾、旱灾等等造成人命财产损失,这些都可能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香港算是福地,在颱风季节偶然有烈风暴雨造成不便,但庆幸都不像外国那样构成严重灾害。然而我们在享受空调、冷饮,以至平日生活的衣食住行时, 有沒有顾及我们的「炭足印」、「水足迹」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环保不是一场运动, 而是生活的态度和对大自然的尊重,大家可趁炎炎夏日,反思和体会一下,自己与环境的关係。   消暑炎夏季 缔造假期乐    还有一些青年朋友在暑假做暑期工,一边赚些零用、一边增加社会经验。这也是笔者少年时了解成人世界的人际关係、磨练人生阅歷的途径。然而香港和世界其他社会一样有坏人和骗子,骗徒经常利用青年人入世未深和求职心切,诱使他们走水货、卖私烟甚至是走私贩毒,另一些是贷款陷阱和网上骗局等等,骗取他们的金钱或令他们陷入犯法圈套,影响一生。所以要提高警觉,有怀疑就要与家人师长商量,工会的维权或劳资关係部门都可以给予大家意见。    记得有首歌的歌词是这样的:「盼望着假期,盼望着明天,盼望长大的童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盼望长大的童年。」小时候盼望暑假,长大后在职场工作也盼望假期,无论有沒有暑假或多少年假,每年都有一次夏天,在夏日寻找甚么类型的消暑活动也好,学生或文职专业僱员都可以选择以安全、助人和环保的角度度过。 (原文刊于《文专荟》160期「宣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