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05. 15

立言不朽 唯辨真伪(撰文:林冠良)   中国伦理中有所谓「三不朽」是指「立德」、「立功」、「立言」,立言即是有真知灼见或警世之道理流传于世。文章具备记录、述志、传意、教化作用,这也是古人所说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那种宏愿和志气,又像诗人所咏叹「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忧国忧民情怀,都是不朽之言。   讯息泛滥 真伪难辨   古时印刷技术落后,一书难求,所以能广泛流传的都是一时之选。今天科技发达,传统印刷出版外还有各式各样的渠道和不同性质的媒介,人人都可以成为博客、网红、「公民记者」,把自己的见闻经歷或意见感受传播出去,观众粉丝可以成千上万,网上记录也可流传很长时间。   文章的教诲功能在现代生活中减退,资讯娱乐则变成主流,然而讯息泛滥,寻找资讯虽然容易但也出现碎片化、零散化、可靠性难定,更有伪科学、伪民主、假新闻充斥的情况。不知是因是果,这些特性之下,群众对资讯态度也开始变得被动、依赖和沒有寻找真相的耐性。所以谁掌握媒体工具、谁更迎合群众口味,就可以把想法广泛流传和影响他人。一件事只要有一群人说一百遍一千遍,在不同地方找到一样的说法,就算讯息是假也难以辨別,甚至会懒得去分辨。   寻求真相 凤毛麟角   以公信第一为标榜、以寻求真相为己任的传媒或媒体工作者已是凤毛麟角。反之譁众取宠、以立场代替分析,对不同意见者口诛笔伐甚至恶意抹黑的却比比皆是。作为读者只有不买不看作消极抗衡,但这些歪曲了事实的资讯在电子世界无限繁衍,恐怕在十多二十年后,下一代会建立更偏颇的眼光、更狭隘的思想。   若果只认识曹丕逼害亲弟而忽略他在中国文学批评的贡献,或者曹操是一名奸险佞臣,而不知他心怀宏图大志、忠于国家的一面,这些都是小事,但是无视祖国近年的成就和迷信西方所谓普世价值或普选可解决社会问题,执迷偏听,这却祸害无穷。 (原文刊于《文专荟》150期「宣之言」)

2019. 05. 15

国家个人 德体并重(撰文:林冠良)   「德智体群美」 谓之五育,是在辛亥革命后民国建立初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为了培养健全人格的国民而提出的教育目标。德是品行、品德;智是智力、学识方面的能力;体是体能、体魄活力;群是与人相处,人际关係;美是艺术音乐方面的欣赏至表演能力。   运动成就 世界前沿   那个时代,经歷过晚清的鸦片战争,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不单只掏空了中国经济,还毒害了几代中国人民的健康,令中国人一度背负着「东亚病夫」这屈辱之名,所以改善国民体质也成为重点教育目标之一。   今天,我们庆祝香港回归、庆祝国庆,儘管社会上仍有要改善的地方,但大部分市民都享受到繁荣稳定、国富民犟的局面,这见证了当年的东亚病夫已逐渐康復更成为世界犟人。今天,中国在经济、科技以至体育运动的成就已在世界 前沿,中国人由跪着、到站着、到昂首阔步,都是背靠国家的实力和兴盛而做到。   五育并存 以德为先   然而我们仍要防范在国际上一些嫉妒或不想中国犟大的国家在军事、经济或舆论上挑起的事端。身体孱弱就容易被人欺负,国力不犟也容易被侵犯。纵观西方一些军事大国以种种藉口,武力侵佔別国的资源、推倒政府、杀害当地领袖,带来的是別人的生灵涂炭和自己声名狼藉与负债累累。   以力服人者霸,以德服人者王,单凭力量是不能确保长治久安。正如中国武术一向着重武德,运动一样要有体育精神一样,运动不守规则、漠视体育精神,胜了也得不到尊重。所以不论是提升国家军力、保障国民健康、提倡体育运动都需要培养正确价值观,今天的全人教育细节可能与五育不同,但以大原则论,也离不开德智体群美,要五育并存,特別是以德为先。 (原文刊于《文专荟》149期「宣之言」)  

2019. 05. 15

回归二十年,莫等闲!(撰文:林冠良)   在今天看回归二十年,香港改变了不少,香港人包括自己也改变了不少。记得二十年前和太太往深圳游玩,常常有人问「有沒有港币?」。按摩足浴后、吃一顿丰富晚饭,整天消费都不过是百多两百元,就有做「大爷」的感觉。   薪火相传 生生不息   以前朋友回内地工作,返港常分享受国内同胞羡慕香港人的眼光和热情的招 待。二十年后港币已不能在内地流通,内地消费水平和品质都提高了,甚至有高级食肆的食材、服务和价格都比香港高,已沒有做「大爷」的感觉。工作上,朋友甚少说港人的优势而是面对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的本土和「海归」的竞争压力。这是我们在退步,还是別人跑得比我们快呢?   话说十年一世代,数算曾经反叛的80后已有很多成家立业,当中多少人激情渐却或变得世俗世故。接下激情火棒的90后或迟几年也长大成人的千禧婴,在过去几年的社会事件中也是否反映了他们的态度?近月一面说楼价高,一面仍熙熙攘攘的排队买楼,是否代表上一代努力,下一代享受成果?不单是置业靠父母,今天的社会繁荣也是上一代的努力成果。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上一代为下一代建构发展空间,国家社会就是这样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延续。   珍惜现有 创造美好   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缠结于不实际的政治理念、煽动社会族群撕裂、这一代还可消费上一代的努力的积蓄,但是这些不作为、不发展就一月一年地掏空下一代的生存空间。   听惯了,也不再说龟兔赛跑的教训,但愿有激情有理想的朋友们,找对方向、 找对方法就勇往直前,不要像笔者愈来愈是老夫聊发少年狂似的自言自语念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到头来还是对大家说一句:二十年了,莫等闲。 (原文刊于《文专荟》148期「宣之言」)

2019. 05. 15

总结经验 学思并重(撰文:林冠良)   五月一日是劳动节,「发现故事」人物专访自然找来香港劳工顾问委员会劳方代表邓家彪先生。人前人后都可看见这位青年议员对社会公义的执着、对维护广大僱员尊严幸福的抱负、服务市民的真诚和那不畏艰辛的奋战精神。然而感慨的是,社会上不知何时开始,有一班人盲目推举一些沒有政绩、沒有社区服务贡献、沒有工作经验、还未完成学业,甚至是懒惰庸俗的人作代议士。只要他们泛泛的叫叫口号、反反政府或说些中国坏话的就给予选票。直选遇到挫折固然要检讨和自我改进,但社会上一小撮人的反叛、非理性行为令大众一起去承担恶果就不会是好事。   沉醉权力忘初心   五月四日纪念1919 年的五四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学术、思想、文化改革的转捩点。当年学生爱国的热忱、自发的抗争和牺牲精神可敬可爱,运动激发中国新文学、教育和思想的改革,但是一时的成功产生沖昏头脑的混乱,如蒋梦麟在《西潮》中曾记载的 「他们沉醉于权力,自私到极点。有人一提到校规,他们就会瞪起眼睛,噘起嘴巴,咬牙切齿,随时预备揍人」 、「此时的北大,长幼全无,规矩尽失」,大学请教授要学生批准、老师教甚么要学生同意,挑战权威反对建制是当年时尚。现在听来,似曾相识。   破坏容易难建设   在今天社会追求短期目标和瞬间见效的心态下,埋头实幹的人似乎吃亏。不负责任的批评和谩骂,有谁不会?破坏容易见到效果,有即时的快感和「成功」、「英雄」感,而建设却非一朝一夕有成绩可见。但社会总不能每日在破坏、时刻在反对,社会在混乱后要修补建设,人心也一样要修补建设。建设人心、建设社会,学习是不二法门,但也要反省总结经验,谨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的道理。 (原文刊于《文专荟》147期「宣之言」)

2019. 05. 15

饮食文化与香港核心价值(撰文:林冠良)   香港享有美食天堂之誉,这裏可以找到米芝莲星级食府,也有人流不绝的街头小吃排档,有传统的巧手小菜、也有跨界的fusion 食谱,有怀旧的老字号、也有创新的分子料理,各省各国、各式各样风味的美食应有尽有。当生活水平提升了,一些中产休闲生活的饮食如酒店high tea、意式咖啡、法国红酒也成为平常百姓生活。从前贵价的食材和高档的食肆也普遍起来,例如属于贵价的日式鱼生料理、铁板烧、法国佳餚都因港人的灵活和包容变得多元化和可以做到丰俭由人。   饮食文化反映民生风俗   饮食文化反映当地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生活。香港的生活节奏快、处处要求即时反应,造就了速食文化,例如港式茶餐厅、西式的快餐店、三明治专门店等等,由点餐至食物送到面前,通常不超过十分钟,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对这文化会觉得理所当然,稍稍迟缓就觉得不耐烦或怀疑侍应生落漏了单。而酒店自助餐、日式放题、限时任饮任食火锅长期受欢迎,这多少反映了港人追求物超所值、追求自由选择和挑战自我的潜在价值观。   文化是价值观的反映,笔者曾在尖沙咀某茶餐厅吃早餐,旁边坐了一对内地游客,他们看着餐牌问侍应餐蛋面用的是甚么面,得悉之后说了句「三十多元仍是吃方便面和罐头」,那时发觉平日觉得最合理不过的事,会有人用其他角度看出另一道理,这意见是对是错并不能单以事实判断。   包容造就多元化的选择   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也不是人在外地才有,社交媒体中曾看过一些被网民取笑,说平时不吃「茶记」 午餐肉、香肠、即食面的人士,只要换个名号、换个卖相、打着韩式潮流「部队锅」就变得时尚受热烈追捧,最近同样热潮起来的日式相扑锅,材料也不外乎是肉丸、鱼蛋和菜蔬,但似乎带着日本相扑手这文化招牌便无往不利。   看到饮食文化的博与深才觉个人的渺小,更觉得香港的包容价值可贵,显现在饮食中就成为多元化的选择,令港人可嚐到不同的美食之余,亦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香港人喜欢追潮流,尝试新鲜事物,这推动着新和旧的饮食业经营者奋斗,不论中外、平贵、新旧品牌或档次高低,都以自己的实力及公平地竞争和谐地共存。希望这些价值观也显现在社会和生活的其他领域,再令香港变得更包容、灵活和充满动力。 (原文刊于《文专荟》146期「宣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