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05. 15
立言不朽 唯辨真偽(撰文:林冠良)
中國倫理中有所謂「三不朽」是指「立德」、「立功」、「立言」,立言即是有真知灼見或警世之道理流傳於世。文章具備記錄、述志、傳意、教化作用,這也是古人所說的「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那種宏願和志氣,又像詩人所詠嘆「慨當以慷,憂思難忘」、「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憂國憂民情懷,都是不朽之言。
訊息泛濫 真偽難辨
古時印刷技術落後,一書難求,所以能廣泛流傳的都是一時之選。今天科技發達,傳統印刷出版外還有各式各樣的渠道和不同性質的媒介,人人都可以成為博客、網紅、「公民記者」,把自己的見聞經歷或意見感受傳播出去,觀眾粉絲可以成千上萬,網上記錄也可流傳很長時間。
文章的教誨功能在現代生活中減退,資訊娛樂則變成主流,然而訊息泛濫,尋找資訊雖然容易但也出現碎片化、零散化、可靠性難定,更有偽科學、偽民主、假新聞充斥的情況。不知是因是果,這些特性之下,群眾對資訊態度也開始變得被動、依賴和沒有尋找真相的耐性。所以誰掌握媒體工具、誰更迎合群眾口味,就可以把想法廣泛流傳和影響他人。一件事只要有一群人說一百遍一千遍,在不同地方找到一樣的說法,就算訊息是假也難以辨別,甚至會懶得去分辨。
尋求真相 鳳毛麟角
以公信第一為標榜、以尋求真相為己任的傳媒或媒體工作者已是鳳毛麟角。反之譁眾取寵、以立場代替分析,對不同意見者口誅筆伐甚至惡意抹黑的卻比比皆是。作為讀者只有不買不看作消極抗衡,但這些歪曲了事實的資訊在電子世界無限繁衍,恐怕在十多二十年後,下一代會建立更偏頗的眼光、更狹隘的思想。
若果只認識曹丕逼害親弟而忽略他在中國文學批評的貢獻,或者曹操是一名奸險佞臣,而不知他心懷宏圖大志、忠於國家的一面,這些都是小事,但是無視祖國近年的成就和迷信西方所謂普世價值或普選可解決社會問題,執迷偏聽,這卻禍害無窮。
(原文刊於《文專薈》150期「宣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