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02. 12
第二國歌與啟蒙歌(撰文:林冠良)
節日期間,大家可能在不同的慶典活動或電視節目中聽過一首節奏明快熱鬧又洋溢歡愉氣氛的樂章,歌詞充滿感激盼望,歌頌人民在經歷苦難後得到解放和祝願國家繁榮富強,這就是有第二國歌之稱的 《歌唱祖國》。
這首歌的創作背景是在1950年的國慶節前,作者王莘由北京返回天津途中,看見一隊少年吹着小號,打着鼓為迎接國慶節遊行而在排練。王莘怦然感動,憧憬處處五星紅旗飄揚而譜寫出來。歌詞「越過高山,越過平原,跨過奔騰的黃河長江」、「我們戰勝了多少苦難, 才得到今天的解放」顯示了中華民族不畏困難、堅毅不屈的精神。
《歌唱祖國》一出版就傳遍神州大地,現在民眾仍然在唱,也是各種重大活動的禮儀曲、開幕曲或結束曲。回想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也節錄了這歌的首段於開幕式中由小朋友獻唱,歌詞中「我們愛和平,我們愛家鄉,我們團結友愛堅強如鋼」描繪中國人的特質,而「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唱出了中華民族的願望,也感動了幾代的民眾。
另一首被視為愛國啟蒙歌的是1956年以韓戰為背景的電影《上甘嶺》的主題曲《我的祖國》。有別於一些氣勢磅礡、慷慨激昂的「紅歌」,《我的祖國》曲調委婉溫柔,載着豐富的鄉土情懷,歌詞中「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來了,迎接它的有獵槍」展現中國人友善好客但不怕侵略者的民族精神,成為流行的愛國歌的經典。
這首歌的故事並不停在50年代,2011年美國總統在白宮宴請國家主席胡錦濤時,著名鋼琴家郎朗演奏了這曲,卻觸及一些庸人自擾的反華人士痛處,說是諷刺美國在韓戰的失敗。2016年,台灣作家兼前文化部長龍應台在香港大學發表題爲「一首歌,一個時代」的演講,問聽眾的「啟蒙歌曲是甚麼?」時,有回答是《我的祖國》,龍應台卻問「真的?《我的祖國》怎麼唱?」甚有挑機味道,但場上聽眾一位一位的悠然清唱起來,場面鼓舞,令龍教授顯得尷尬。
故事未完,後來她寫了一篇 《大河就是大河》文章解嘲,提到「身為大學副校長的周偉立在一千個師生面前不避諱地說自己的啟蒙歌曲是一首『紅歌』,需要勇氣。」、「不管在本地政治正確不正確,讓我們聽聽這首歌吧。」等等,但又招來國內學者的批評,這裏不重複他們的筆戰,讀者有興趣的話可在網上搜尋。其實在中國地方唱愛國歌為甚麼要避諱?在人類自由指數排名第3的香港(美國排第17)唱首愛國歌為甚麼要考慮政治正不正確?表達愛國感情不是古今中外的音樂、詩詞和藝術和文學的題材嗎?
話雖如此,大家也不需要太嚴肅的把歌曲作為歷史或國民教育教材來學習或作為藝術作品來研究。興之所至,隨意的哼幾句簡簡單單的抒發一下或者聽聽當中故事也感益智。畢竟這些花邊故事轉眼過去,而《我的祖國》和《歌唱祖國》所記載着的民族的記憶、蘊藏着的歷史文化精神,和像詩般的歌詞會繼續流傳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