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10. 07

香港時局雜感(撰文:鄧經儒)   是夜颱風襲港,天幕昏黑,霪雨霏霏,落葉橫空,棄物亂舞。今香港四方之政事,猶如此氣象之紛亂。   昔香港之政,不過為二分天下之勢,一曰「民主」,一曰「建制」也。簡而論之,「民主」者,乃尚「以民為主」之西洋法治,民皆有參政之權;「建制」者,則從中共治國之理,即承中國傳統賢人舉政之局。雖然,兩家之說南轅而北轍,迹其所以然,皆以祖國之前途而爭之,論之。夫昔日兩派爭鳴,可否國事,責也;又共擬《基本法》,心繫香江,職也。故雖「民主」不同「建制」之同,而「建制」則不理「民主」之理,此孰為派別爭鬥耶?誠然,此乃世間多元包容之象也!   然還看今之政事,則只可興嘆於室而矣。有謂今列強亂港,挑撥離間,遂港獨四起,黃傘蔽日月;「民主」激進,圍剿政府,特首施政艱。此乃因今所謂立法會議員,唯利是從者眾:只知舞政,求能自取其利者多矣;不舉民事,脫然莫以為己責也。吾憤亦奚以為也?為政客乃爾,為香江百姓不爾者其幾耶?   今香江之青年,本該結蘆苦讀,以報家國,或造福人群,然卻開團結社,虛舉「民主」之幌子,暗藏「港獨」之邪念,且訛稱香江青年之同者甚眾。此所以吾之不可忍也。是故今之青年者,不原其勢,不諳其史,更不知其國族。而只知有權,則不知其責;只知其家,而不知其國也矣。 適逢風雨,吾倚坐窗前,思及是時政事,心中未免鬱結,遂以此文遣懷。或有人笑曰「汝真乃自作多想,所謂『政治』者,皆無所謂正邪之分,惟其利而矣」。誠此非吾之所要事,吾可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然心觀之也。無激也,無同也,為其義而矣!

2016. 08. 01

與工俱走過的落葉季節(撰文:吳鑽好)   今天是我讀完了「旅遊攝影進階班」的最後一課了,上課地點依然是工聯會工人俱樂部。手裏拿着零零碎碎的筆記,帶着沉重的心情回家,踏着同一樣的後梯梯級,這幢深楬色的大樓讓我無限的依戀,它伴隨着我走過二十幾個寒暑,從我高中會考到現在,已經二十幾年了,當中也曾離開過,為的是繼續其他的進修,但離開從來都不等於分別。  近年我再回到工俱的懷抱,也感到它在改變,課程的欄目豐富多彩了、工俱成員的數目增長了、上課的地點增多了、活動也推陳出新了,這些改變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創新、改革、躍進、多元化等都是工俱成立50年的宗旨,都是我們工聯會每位會員有目共睹的成果。服務的提供、康樂活動的多樣,讓學員或師生之間有更緊密的聯繫,雖然大家彼此間都沒有完全的認識,然而在學習的過程中,大家彼此分享了個人的心得和經歷,這些寶貴的經驗都不能用文字表達出來,但確實令人終身受用,正所謂︰「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手握這一年的秋季課程特刊,感觸頗多。特刊封面是秋色落葉之景,每次當我翻開此書時,一片暗綠色的葉子就會躍進我的眼睛,這片葉伴着我走過幾百個日與夜,這片葉子為工俱走過多少個落葉的秋。  漫步在路上,樹上的葉子輕盈地飄落下來,它似乎在提醒我「秋天又來了。」秋天是一個怎樣的季節?思緒又飄到了二十年前,大家在課堂裏說笑,大家的情感……還有,十幾年前的離別……  秋天是蕭瑟的還是盎然?眼望着這幢深楬色的大樓,襯托着秋意的蒼翠,在不經意的歲月沖刷下,「你」依然直立於此地,但時間確實不知怎樣數算。因為認識工俱是在秋天,與「你」分離也是在秋天。這個被無奈與精彩充斥的季節……有許多屬於我們的回憶……  白雲在秋季裏輾轉,葉子不經意地飄落,下意識的想回頭對「你」說:「我們一起走過的日子讓我流連,讓我浮想聯翩……時光如白駒過隙;如今葉子依舊飄落,可是『你』又是否在我身邊?」  十年前第一次看見葉子從樹上飄落,就被這種奇妙的景象所吸引,我不禁為此而感嘆,季節變換,天空却依然是藍藍色的。「你」與我抬頭看見的是不是同一片藍天?  子曰︰「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讓我認識到人生是做到老,學到老的。人生所走過的幾十個寒暑,不要讓它白白的度過,雖然每個課程的完結總是帶着片刻的感傷,與一群熟悉的同學分別了,但當另一課程開始,又迎來新的面孔,連月復年的不斷循環,有着生生不息的機遇。好像人生有着不斷起伏的循環,讓每個人更珍惜與「你」一起走過的每段日子中的每個人或每件事。  現在手裏拿着的不只是一本課程刊物,當你走進去時發現內裡包藏着浩瀚如煙海的文字、深不可測的寶庫,若要深刻的全面了解它,需要更長的日子,你願意嗎?它將會陪伴你走過無數段未來的日子。雖然我未知能與它再走多遠的日子,但我深信只要有工俱的伴隨,在未來的日子,我的生活將是充實而自在。

branded_educate_102

2015. 06. 01

教育的真意(撰文:吳鑽好)   看《五個小孩的校長》,我並沒預備紙巾,在黑漆漆的電影院裏,流淚根本沒有人看到。這套電影的確是一顆催淚彈,但我流的並不是屬於同情的淚水,而是感動,香港有一位真心的教育者,關心香港教育,她全心全意地守護和教育我們的孩子。   電影改編自全港最低月薪「四千五百元校長」呂麗紅的真實故事,一間面臨殺校的鄉村幼稚園,單人匹馬來到元朗,僅餘的五位貧窮小女童幼稚園生,因經常曠課,引發她決定家訪,結果發現她們各自背後的故事及不返學的因由,從而帶出不少社會問題,如南亞裔學童在重男輕女下面臨無書讀、一家之主意外傷殘後衍生的突變家庭關係、卑鄙的非法迫賣樓行為等,而片中對教育充滿熱誠的校長,她無私的犧牲奉獻與愛心、不離不棄、永不放棄、以生命影響生命,呈現出人性最光亮的一面。在一個被遺忘的角落,一間破爛不堪、快將倒閉的幼稚園裡,譜寫出一個深感動人樂曲,成就一個城市傳奇與童話,也振奮無數乾涸心靈,讓愛與夢想再次飛翔!   那五個不同年齡的小孩--小雪、嘉嘉、珠女、南亞裔姊妹Kitty和Jennie,她們手牽着手,期待的眼神震撼了她,重燃她對教學的使命及熱情!除了教學,她更親自修繕校舍、洗廁所、做校車司機、做社工、做家訪工作等……就算為貧窮家長解決困難後也受盡嘲笑和白眼。憑着一份傻勁,她把困難都克服過來。麗紅慢慢愛上了這裏,她毋忘初衷,身體力行,走入基層,留守學校,守護小孩,有教無類,以生命影響生命,不單重燃小孩的希望,更喚醒小孩家人的理想;而最重要的是這位校長並不是超現實打不死的SUPER HERO,而是有血有肉活生生會病倒的真實人物,編導通過真人真事改編,讓祝福放送給對生命仍執著仍堅持仍相信的每一位。   這部電影沒有把教育化為口號,而是通過真實的故事,讓觀眾經歷一場不一樣的革命。當一個老師能夠讓同學說出:可唔可以唔畢業?就是老師成功實踐教育了。《五個小孩的校長》難得的是成為了教育議題,最近評論質疑《五個小孩的校長》是否含有政治化,但戲內沒有任何一場戲是直指教育政策的失敗;我明白提出這種質疑的人的方向,其實只要想深一層,除了非常可觀的五小孩外,校長選擇離開離地中產幼稚園,又選擇拒絕擔任補習天后,不就正正是從生活的行動去控訴不良的教育法及教育副產品嗎?要改變,需從生活做起,校長放棄本來衣食無憂的生活,又拒絕過更美好的生活,回歸教育的最根本,就是真正的與學生接觸、溝通,聽她們的故事,教她們擁有理想,甚至為學生們的家人帶來鼓舞,此種生命影響生命,便是身體力行的對抗朝令夕改的教改,讓清泉流過更多地方,洗滌更多心靈。單是把教學推倒並不代表真正勝利,只有更多良師身體力行,無懼風雨繼續守護學生,以學生為本,以生命為本才是真真正正實實在在的優質教育。   不過,論最深刻,我相信任何一位觀眾,看過電影都會記得一句對白:主角楊千嬅飾演的呂校長,面對一些將教育視為生意的補習「名師」時,語重心長地說出了作為老師的使命:「身教,是用生命影響生命!」這句話,說出了想做好「老師」這個崗位的人的心聲;同時,對於很多尊重自己職業、尊重自己本位的人,同樣受到觸動!   在今天資本主義橫行的社會中,很多價值一早都被扭曲,很多原本以理念先行的事和物,都被金錢利益污染得面目全非。正如片中講述的教育,本應是知識傳授與吸收的過程,但在現今社會卻被加入了「考好試才搵到錢」的世俗看法,令更多人願意用錢來換取好成績,又令人以「教育」來換取利益,將金錢跟教育掛鈎。至於對知識的追求、執着和深究,反而成為了其次!   這部片中,我覺得狠狠抨擊並且諷刺了補教文化,才發現原來這不僅是台灣自己有的問題,就連香港也是如此,在會議室內,呂慧紅抱着不舒服的身軀說出的那些肺腑之言,說真的,完全是被動容的。   誰的教育權應該被犧牲、被忽略?為什麼教育資源分布的不平均,造就名校無限擴張,卻讓有些孩子連讀書都是奢望?雖然在整個故事中,把重心擺在呂慧紅校長本身以及五個小孩的故事,甚至是關於元田幼兒園去留這點上,但是還是不免讓觀眾會針對這點去做出某種反思。   教育的本意,向來都應該先重於質量,而不是以多取勝。呂校長只不過是救了5個學生而已,她算偉大嗎?可能不算,但至少這種「一個都不能少」的態度很讓我尊敬,擁有「就算只有5個,也要用心地教好她們」這份信念,以一位家長的身份說,我會更信任她多於一位只顧行政不理教育的名校校長。   除外,我最欣賞的是呂校長的才幹。漂亮話,的確誰也懂的說,但說到做到的人從來都是少數。這是電影裡未有提及的部分,她如何拯救這所破學校的策略,她成功令大家不是用同情目光看這所學校,而是欣賞,例如:把蒙特梭利教學法引進學校、在學生人數不多的時候,引進國際學校採用的混齡教學模式、又活用其校舍處於鄉村的優勢採用探究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多接觸大自然。   孩子本是白紙一張,善良、簡單,純真,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教小孩變成世儈虛假的大人,也不是要告訴孩子非得賺大錢才有未來,而是教育的本質,呂校長在劇中拒絕菁英幼兒教育領域的朋友那席話,已足矣。到底你是想把孩子包裝成唯利是圖的醜陋模樣、還是能夠發掘美善的自在笑靨?現在有多少孩子,連表達內心最真實的聲音都被壓抑着?   不過,我還是覺得能直率表達需求的孩子可愛極了,自在誠實才是我們應該給孩子的正確觀念。很多時候,不是成人教孩子什麼、而是小孩為成人上了寶貴的課,畢竟,哪個成人能坦率說出內心糾結的情緒?哪個成人肯透過眼淚把親人的思念表現出來?我們無法可以做,但孩子做得到,是誰教誰呢!   教育會改變一個人,能讓人從谷底翻身,能使家庭脫離貧窮,更能成就無法想像的輝煌,現代父母對於孩子教養之重視已經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只要能增加一點點孩子在起跑點的優勢,無論用多少時間與金錢都甘願去換,然後,在有意無意的操弄下,竟也漸漸形成跟社會相同的M型教育。   非得有錢才配擁有良好教育嗎?非得富有才請得到好老師嗎? 我很想說不是,可生活的冷峻呼吸卻逼得許多人緩緩點頭,很多人都不得不對現實稱臣,只是,不一定都會俯首而下,每個人的一生都會遇到一位足以震撼生命的老師,而且,往往會讓微小的感動炸開盲目的視線。   《五個小孩的校長》,故事固然感人,也反映了今天香港的怪獸家長、教育和貧窮等社會問題。今時今日的香港,小孩在現實生活裡,真的每天要上幾個補習班,學幾種語言,百般武藝樣樣齊。足以反映著今天的教育制度和趨向,現在的父母為了把兒女養育成才,每星期七天的時間都排得密密麻麻,課外活動比休時間還要多,作為小孩的也只好忍受。另一方面,補習風氣盛世,很多補習學校將教學變成商業化,在街上大賣廣告,也要求成績優異的學生藉着社交網站的宣傳,達到其利益效用,回想以前讀書的時候,適量的課外活動,同學們在小小的補習社學習,氣氛也比今天的輕鬆得多,今天教育變成了一個商品,其實也不無道理的。   其實,大部份家長小時候根本不用學些什麼。放學後到公園玩,踢波、踩單車,簡簡單單就是一天。為何今天我們卻要求小朋友完成一些我們自己完成不了的事?    成人生活逼人。為了生存,有朋友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失去生活目標。為了工作,有朋友每天帶上面具,忍辱負重,跟不合拍的同事老闆相處。這樣的生活環境,還能談什麼夢想?   但意外地,呂校長便換了一個方法,給了五位小朋友一份功課,她叫一眾的小女孩,回家詢問自己的家長,各自的夢想究竟是什麼之時,就在那一刻,當他們忘我地神馳之際,所有纏繞已久的痛苦煩惱, 仿似一下子由天靈蓋中釋放了出來,原來夢想其實是一種十分有效的麻醉劑。亦是搶家長的回憶,她不但帶動每個學生的家長重拾往昔夢想。有姨姨想做香港小姐,有爸爸想當運動員,還有一個南亞裔媽媽想做消防員。被問到夢想的時候,有人尷尬,有人憤怒,有人怕醜,好像被人揭了瘡疤一樣。成人的夢想似成了發黃的記憶!但我在想的「成為你想成為的人」,不是一個夢想、一份成就、一種職業,而是你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如《五個小孩的校長》片般的看得窩心而又被感動,從故事的發展中,領悟到呂校長對教育不離不棄的精神,很值得讓我們敬仰和學習。電影充滿著戲劇性的發展,將呂校長的事跡放到電影中,讓更多人知道她對教育有一顆熱誠的心。片中所描寫的教育發展,對學校的成見,甚至是學生的背景,均是在反映著今天香港的現實情況。作為在香港受過教育的你和我,也可能深深的體會到,讀書時所建立的師生關係,透過呂校長跟五位學生們之間的關係,大慨也會產生了一點的共鳴。   我非常喜歡剛開始時,呂慧紅老師帶領着這五個小孩「走出來」的那一段,雖然只是把口罩摘下來,但我覺得卻是非常有象徵意義的開始。但是這個橋段不免也讓人反思,「貧窮」為什麼在如今的社會,變成一種「罪過」呢?對這些孩子來說,他們甚至還不認識這個世界,就被迫着要防備這個世界,為什麼呢?

2015. 05. 18

感謝您,文專總!(撰文:郭秀梅)   2011年仲夏,當時的我剛辭去了一份需要返通宵更工作,準備休息一陣子才再找工作。無意之中,我翻閱文專總的雙月刊誠徵義務編輯的廣告,於是憑藉一股對寫作的熱情,膽粗粗就上來面試了,最後成功加入文專總宣教委員會編委會成員。   這五年寒暑,我不知不覺間訪問了文專總屬會下不少工會領袖及工會人士,包括區議員、律師、金融分析、老師、牙醫等。從他們身上我學懂不少做人道理,這是我工餘的義務工作,也是我的興趣所在,我樂在其中,數年前更有機會可參與20周年會刊工作,使酷愛文字的我多了磨練及發表的機會。   其間,我最慶幸認識了編委會成員基哥鄧廉基,他教曉我很多香港歷史及世界觀,他非常照顧後輩,關心我的工作及健康,我欣賞他的品格十分端正,同時把正確的人生觀及歷史觀灌輸予下一代,我和他漸漸組成了一支非正式的專訪「最佳拍檔」。每次出動訪問幾乎有他就有我。文專總內還有其他曾支持過我的人士如胡耀鋒、周瀚等,實在未能一一盡錄。我相信都是上天安排的,文專總令我成長了很多,未來還有很長的路,相信未來仍會走下去。感謝你,文專總!

2015. 01. 29

獎勵(撰文:蕭詠芯)   學校今天發成績單,學生都精神抖擻與家長回校,但平日蹦蹦跳跳的一位卻低頭不語,一臉悶悶不樂坐在課室門外等候正接見班主任的家長。   我剛好有空檔便與她閒聊,看她平日經常笑臉迎人,今天卻嘟起小嘴,不時向媽媽偷望,好像防範着甚麼,想必是擔心成績不好,怕受到責罰。   她問我小時候考的不好時會否被媽媽罰,又問笨笨的學生是否一個壞孩子。   我笑着對她說:老師以前成績很差,幾乎都不合格,雖然媽媽每次接到成績單都嘆氣,但卻從未因此而責備我,學校的老師們也是,並沒有因為我比別人笨而放棄教導我,反而更着力發展其他興趣,因為成績只是一堆數字,真正重要的是自己的想法,若你付出努力,必然會有回報。   未幾,媽媽和班主任出來了,正當小女孩戰戰競競看著媽媽時,媽媽從袋中拿出一粒金莎,老師說你拿了進步獎,這麽厲害,這是獎勵你的,繼續畀心機,知道嗎?   小女孩再次綻放笑容,看了我一眼,回應媽媽說:「嗯!」   雖然獎勵不是必然,但有總比沒有令人安心,區區的片言隻語,又何必吝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