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09. 25

逆境自強 穩健求進(撰文:林冠良)


  今年是新中國建國70 周年,全國慶祝活動快樂歡騰,各地同胞也欣喜自豪的見證今天中國的成就。然而,香港卻遇上回歸以來最大的管治挑戰。一條「逃犯條例」的修訂所引起的政治風波卻撕裂社會、激發群眾間的敵對與仇恨,令原來快樂的節日氣氛甚至和諧生活都罩上一層莫名的悲觀情緒。

   人生或者命運就是這樣,香港曾經有輝煌的過去,亦經歷過艱苦的時刻,又正如新中國自建國到今天,走過彎曲顛簸道路,由一窮二白到世界第二經濟體,經過的絕不是平坦暢順,然而,中國文化「生於憂患」的志氣,相信艱難可以磨練意志、動盪更能堅定信心,所以憑着中國人逆境自強的個性、有美好將來的願景和創造幸福生活的初心,今日更辛苦困難的都可以熬過。

走過顛簸道路 創造幸福生活

   過去兩三個月香港所經歷的似乎遲早都會發生。宏觀來看,是美國為首的一些國家在香港進行的「顏色革命」,透過破壞香港的秩序和社會安寧,旨在為中國添煩添亂,拖延、遏制中國的復興。「逃犯條例」只是藉口,後期已甚少提及,示威的訴求則變成針對警察的暴力衝擊和以「時代革命」口號,明目張膽地去煽動香港獨立。大家可能會說香港沒有了中國,甚麼都不是,不用說工商業崩潰、外資撤離,連食水、米飯副食品、日用品都是靠內地供應,不可能獨立, 所以就不用太認真。可是這些「獨立自決」、「違法達義」等歪理,日夜蠶食年青人的心智,這幾個月來的暴亂,暴力愈來愈激烈,不就是等待一個藉口爆發出來嗎?

   中觀來看,是香港內部的社會民生問題,面對中國崛起和發展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香港未能適應轉型配合新形勢和把握機會,本地經濟結構過份依賴金融地產,民生方面樓價高企、房屋供應斷層、工資偏低、市民分享不到經濟發展成果、青年職業生涯發展瓶頸等等問題積壓,加重了一些年青人甚至專業人士的怨氣,例如有報道說,年青人的不滿是「打份工幾年,得萬零銀,想結婚,住喺邊?買樓買唔起,公屋住唔到,做嘢無前途,有乜嘢唔做得?」

   現在社會流動停滯,反觀在60 至80 年代,只要努力就可以改善生活,憑教育脫貧或向上流動的例子比比皆是,但現在儘管物質上改善不少,普遍學歷提高,卻不上不落,令人感到無奈無助。其實說到底都是社會民生的問題,所以當別有用心政客不去利用議會權力去謀求解決,反而把怨氣點燃,就一發不可收拾。這些社會衝突源自民生問題,始終都是要加快建設才能治本。

   微觀來看,是人際關係和心理因素,這點比較複雜,也容易跌進以偏概全的陷阱,但大家可以思考一下這些交織了個人和環境變數。人際疏離,在生活、社交或工作上找不到歸屬感和成就感,一些人更可能在工作和生活上找不到有意義的目標;加上香港回歸後,中國高速發展但香港就蹉跎在抽象的政治爭論中,內地生活各方面都在改善,香港的優勢漸減和以往令香港人自豪的優越感下降,都是挫敗感的來源。這些不滿和感覺交織纏繞,煩躁鬱結得不到紓緩,加上社會事件的刺激,情緒主導了理智分析,暴力代替解決問題。

正面看待困難 把握發展機遇

   流動資訊時代,習慣了甚麼都是即時,建設可能要持續努力和耐心等十年八年才會初見成效,破壞推倒卻有即時「滿足感」和「成功感」,所以一旦化身「義士」叫着一些抽象「崇高」口號,去打倒政府這「高牆」就變成特別有「意義」的目標。

   然而,這些衝動有沒有「之後又如何?」的後着呢?從來沒有人作出任何承諾。政府有不足、有做得不夠好的地方是事實,但是否把它推倒或令行政長官下台就能解決?外國選舉政黨輪替也不見得對民生有所作為。

   事件總會過去,新的事件也會接踵而來,作為市民的我們可以正面看待困難、要牢記教訓但是要忘記不愉快的事件。結了怨就很難回復以往一樣,正如受了傷會治癒但少不免留下疤痕。以寬恕、友善去修補破碎了的關係,並緊守崗位與工會同行,穩健求進。作為工會工作者,更應該懷抱中國文化自信,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逆境自強精神和使命感,為會員和市民服務,倚靠祖國強大後盾和發展機遇,深信社會要安定和諧才能有幸福生活。

(原文刊於《文專薈》161期「宣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