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05. 15

飲食文化與香港核心價值(撰文:林冠良)


  香港享有美食天堂之譽,這裏可以找到米芝蓮星級食府,也有人流不絕的街頭小吃排檔,有傳統的巧手小菜、也有跨界的fusion 食譜,有懷舊的老字號、也有創新的分子料理,各省各國、各式各樣風味的美食應有盡有。當生活水平提升了,一些中產休閒生活的飲食如酒店high tea、意式咖啡、法國紅酒也成為平常百姓生活。從前貴價的食材和高檔的食肆也普遍起來,例如屬於貴價的日式魚生料理、鐵板燒、法國佳餚都因港人的靈活和包容變得多元化和可以做到豐儉由人。

 

飲食文化反映民生風俗

  飲食文化反映當地的風俗習慣和人們的生活。香港的生活節奏快、處處要求即時反應,造就了速食文化,例如港式茶餐廳、西式的快餐店、三明治專門店等等,由點餐至食物送到面前,通常不超過十分鐘,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對這文化會覺得理所當然,稍稍遲緩就覺得不耐煩或懷疑侍應生落漏了單。而酒店自助餐、日式放題、限時任飲任食火鍋長期受歡迎,這多少反映了港人追求物超所值、追求自由選擇和挑戰自我的潛在價值觀。

  文化是價值觀的反映,筆者曾在尖沙咀某茶餐廳吃早餐,旁邊坐了一對內地遊客,他們看着餐牌問侍應餐蛋麵用的是甚麼麵,得悉之後說了句「三十多元仍是吃方便麵和罐頭」,那時發覺平日覺得最合理不過的事,會有人用其他角度看出另一道理,這意見是對是錯並不能單以事實判斷。

 

包容造就多元化的選擇

  文化價值觀的差異也不是人在外地才有,社交媒體中曾看過一些被網民取笑,說平時不吃「茶記」 午餐肉、香腸、即食麵的人士,只要換個名號、換個賣相、打着韓式潮流「部隊鍋」就變得時尚受熱烈追捧,最近同樣熱潮起來的日式相撲鍋,材料也不外乎是肉丸、魚蛋和菜蔬,但似乎帶着日本相撲手這文化招牌便無往不利。

  看到飲食文化的博與深才覺個人的渺小,更覺得香港的包容價值可貴,顯現在飲食中就成為多元化的選擇,令港人可嚐到不同的美食之餘,亦成為吸引遊客的亮點。香港人喜歡追潮流,嘗試新鮮事物,這推動着新和舊的飲食業經營者奮鬥,不論中外、平貴、新舊品牌或檔次高低,都以自己的實力及公平地競爭和諧地共存。希望這些價值觀也顯現在社會和生活的其他領域,再令香港變得更包容、靈活和充滿動力。

(原文刊於《文專薈》146期「宣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