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05. 21

借鏡歷史自豪不驕 造就一個新時代(撰文:林冠良)


  青年是社會的未來,一個社會是否有朝氣、有動力往往都是從年輕的一代來看。然而隨着社會的經濟和文化發展,每一代都有獨特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例如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會》一書中說到日本新一代的年輕人滿足於現狀,安穩的住在父母家中,餓時一個杯麵,平日只求有手機或電腦上網就可活在個人的世界中,對職業生涯沒有向上爬的動力、對困難沒有意志去克服、對社會更沒有遠大理想抱負,是暮氣沉沉的一代,因此擔心日本的經濟和競爭力每況愈下。香港有類似的情況嗎?我選擇相信香港的青年人。

   過去幾年有些社會議題的抗爭和一些激烈的衝突,青年人都扮演着積極參與者的角色。正如我們不認同一些青年人把社會問題簡單的二元對立,我們自然也不應該把青年人分為愛國與不愛國,或者是建制與反建制, 青年人思想單純但不一定簡單。好像在反叛期的子女,總會做些令父母哭笑不得,甚至故意激怒父母的行為,父母可能覺得氣惱或傷心;子女內心不是真的要與父母為敵,而父母也不會改變對子女的關懷和愛心。用這一角度看,正正是在那些社會抗爭中感受到香港的青年人是充滿熱情、活力和創意。雖然他們的理想、衝動和反叛被一些別有用心的政客以似是而非的理念誤導和利用,要怪他們做錯事,不如怪那些叫別人子女去衝, 卻讓自己子女安在家中的政客吧!

 

五四運動百年 國家步向富強

   就算是有正確信念,青年人的能量是不是可以無節制的釋放?在一百年前,就有一群熱血青年上街抗爭並且譜寫了中國歷史重要的一章—五四運動,其影響包括政治思想、語言文學、文化學術。當年學生上街高舉着「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的口號和訴求都是出自保護國家領土完整、抵抗外敵侵犯國家尊嚴的愛國情懷。運動像星火般蔓延, 令外國和國內的當權者退讓,當時為了抵抗軍閥政權的逼迫,一些青年學生也用上了暴力與不文明行為。亢奮延至運動過後,有些更變得不講道理,學生被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在《西潮》一書中形容為「囂張跋扈」, 而另一位北大校長蔡元培認為學生嚐到權力的滋味之後,欲望變得難以滿足等等,都是一種遺憾。雖然以今天香港的社會形勢去比較當年的情況有不盡恰當之處,但是看到這段歷史,大家也應該引以為鑑。

   然而五四運動不但燃點了青年學生的愛國熱情,啟發了一眾有識之士,也令大家明白國家積弱就被欺侮,只有強大的國家才能給人民安穩的生活。對於中國的文人學者, 引入民主、科學等等的西方價值和各種學術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也帶來衝擊,破舊立新、反對傳統似乎像流行服裝般成為時尚。文學以新體裁和口語創作,新的政治理論和思想、科學方法和各領域的作品都不斷被翻譯推廣,大家都想從西潮中尋求國家的出路。輾轉一百年過去,今天的國家在經歷過戰亂和各種政治風波後,找到了自己的道路而逐步走向富強,而當年的青年人所期盼的民族自強復興也漸漸實現。

 

秉持正確信念 乘馭發展東風

   社會要放手給年輕人嘗試,而青年人也要給社會信心。今天的青年人站在先輩所鋪奠的根基上,擁有的是新時代,是前所未有的機遇。這是中華民族從被屈辱中浴火復興的一個時代。青年人有抱負的維繫家國熱忱、秉持着正確信念、借鏡歷史教訓,以自豪自信而不驕傲心態,載着尊重前輩的經驗啟航, 乘馭發展的東風,造就一個新時代的機遇。

   詩人說「五四運動的一聲驚雷把我震上了寫作的道路」。五四運動過了一百年,詩人也離開我們二十年了,但五四愛國自強的精神和詩人關愛的情懷卻憑藉新一代的青年人延續。每一代人有自己的使命和機遇,這裏也借詩句和讀者共勉:「青年人呵!你不能像風般飛揚,便應當像山般靜止。浮雲似的無力的生涯,只做了詩人的資料呵!」、「青年人呵!為着後來的回憶,小心着意的描你現在的圖畫!」、「光陰難道就這般的過去麼, 除卻縹緲的思想之外,一事無成!」。

(原文刊於《文專薈》159期「宣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