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08. 26

「從政治紛擾中修補親友關係」系列四:修補和重建信任(撰文:林冠良)   關係源於信任,建立信任是需要長時間的細心呵護和言行一致。職場中的信任更要顯示個人工作能力、可靠可信和責任感。人際間的信任更涉及很多情緒和心理,例如感受到被認同、喜愛、接納、友誼,相反信任破壞了產生被傷害、被背叛、仇恨、怨憤、憎惡和報復的期望,所以尼采說:「我感到難過,不是因為你欺騙了我,而是因為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   有心理學研究顯示,信任是對他人的主觀信心感受,包含了三個要素:可預測(predictability)、可依賴(dependability)和信念(faith)。所以行事飄忽、喜好難以捉摸的人很難相處。平日待人以誠、言行一致,就較容易獲得信任。如果缺乏信任,要修補撕裂的關係就十分困難,需要雙方的努力,若只是某方一廂情願,那事倍功半都可能沒有,但是如果重視對方,都應該盡力嘗試,至少讓對方明白自己是重視他的。   「小信誠則大信立」,信任是需要時間和由小事累積,沒有突然間由不信變成信的方法,有說「懷疑一切與信任一切是同樣的錯誤」,盲目的懷疑和盲目的信任一樣,都是思想陷阱,中國文化裏的中庸之道,不往極端走似乎是在很多情況下都得體的道理。   要改善雙方的信任,可以考慮以下辦法: 1.言行一致,信守承諾。   信任是概念,要以行為來顯示,所以不能光說你要信我或我值得信任,行動勝於語言,而長期的言行一致會產生最大影響力,不要忽略細節,例如依時赴約、守時、能完成承諾別人的事等等,這些看似瑣碎但都是增加個人的可預測性和可依賴的信任元素,久而久之匯集起來,就能贏得朋友、同事和客戶的信任。   2.尋求幫助和主動給予   有記載說富蘭克林體會到「我們對於自己曾經幫忙的人,會更樂於相助,甚至還勝於幫助那些曾幫過自己的人。」雖然不能確認是否真實,但有心理學家分析,人的群居習慣令人潛意識上都樂於助人,甚至對陌生人也是如此。所以藉着請求對方幫忙(當然不是在大家爭拗得面紅耳熱時),是展開或重建信任的方法,例如可以問他們知不知道附近有那些好的餐館、你打算去外國自由行問他有甚麼行程可以介紹等等,如果他願意配合幫了你,記緊要向他說多謝,這樣就開啟了建立關係第一步。另外一個看似相反的技巧是給予禮物或給予幫助。禮物不一定是貴重的,即使價值微薄也起到友善的意義。加上中國文化認為人與人之間應該要禮尚往來,所以雖然目的不是投桃報李,但是都應該多加留意運用。   3.學會放下   如果未有再展開討論時機,不如珍惜和諧的時間,不去糾結這些難纏的問題,這似乎很消極和逃避,但也不失是不把關係惡化的方法,談話中只表示關心或擔心對方的安全就算。也可以向輕鬆方面想,找一些共同有興趣但沒有爭議的事一起做,例如一起去做運動、看場電影、吃一頓喜愛的晚餐、去短線旅遊幾天,過程要學會放下,不去談論大家的爭拗、不在語言上刺激對方,冷靜一段時間後或者有所啟發。   當沒法再談下去時,也不用急於有結論,把事情往牛角尖裏鑽不會解決問題。自己的見解得不到親友認同和支持可能很失望,「我們必須接受失望,因為它是有限的,但千萬不可失去希望,因為它是無限的。」從積極方面去想,先放下爭拗都可以是重建信任的第一步。重建信任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希望日後關係改善是長期工作,可以由平日生活做起,盡快回復平日的作息習慣,除了讓生活淡化矛盾外,繼續等待合適的時機。   香港算是福地,不像中東炮彈橫飛,是生死的搏鬥。在香港這些爭議又不是與生死息息相關,大家總要回到生活中。人生還有很多值得追求和享受的事,一葉障目而錯過好日子,是多麼可惜。

2019. 08. 15

「從政治紛擾中修補親友關係」系列 三:求同存異 互相尊重(撰文:林冠良)   經常說要求同存異和互相尊重,但做起來並不簡單,正如心理學家弗洛姆說:「現代人在幻覺下生活,他自以為他了解他所想要的東西,而實際上他所想要的是他人所希望他要的東西。」年青人在心理發展階段,特別是在反叛期,會懷疑甚至反抗威權,很受朋友、傳媒的影響,在群眾的壓力下容易令人迷失自我。這時強硬地指出是非對錯與他爭辯,容易造成對立,既傷和氣又徒勞無功。   在討論有爭議的議題時可先找出大家相同的地方,例如大家都是追求公義、相信道理、傷害別人是不道德、被傷害的人會痛、家人會傷心、為香港好等等。   有些朋友對社會事件的推論有謬誤或受歪曲的資訊誤導,例如「衝擊是因為政府官迫民反」、「是警察策略引誘學生前進」、「遊行表達不是暴動」等等。這情況可以用先聆聽方法,之後表達同意一些共通的地方。例如「大家都見到遊行中大部分示威者都是和平表達,他們當然不是暴徒,而事實上在遊行結束後真是有班人使用暴力衝擊。」、「同意政府的確有很多措施不足例如住屋、協助年青人就業、醫療……,我都是受害者,我相信有解決問題的方法」等等。另外可定些大家同意的規則,例如在家吃飯時不談政治、大家說話時不單單打打、不指桑罵槐等等。   聽取意見不代表一定要接受,理解對方也不一定要全部依循對方,就算接受對方的動機是良善或對社會問題的熱情,也不一定要按對方的意見改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底線和原則,雖然很多事件都沒有絕對,但判斷是非和某行為是否道德,總要跟隨一些大原則,極端的相對主義會流於虛妄,令人更不知所措。   年青人很想自己的想法可以實現,所以在聽到他們的意見後沒有被採納,可能會反駁「聽完又唔做,聽來做甚麼?」這正是民主文明的規範,大家公平發表意見,在較全面的聽取各種聲音立場後才做決定。在多元社會,相信沒有一項政策或方案能滿足所有人,要明白個人可以有別於大眾的立場,而決策機關要尋求利益最大和傷害最少的方案,這也是文明民主社會的求同存異互相尊重,而不是要依對方的意願就叫民主。   求同存異,是在雙方有分歧時保持關係的一種方法,而尊重對方則是大原則,席勒說「不尊重別人的人,別人也不會尊重他」所以包容也是基於尊重,表示尊重不等於示弱,正如弗洛姆說「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進程中的伴隨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個條件」,所以請對方尊重都是為他着想為他好,持續的不尊重影響心理健康。

2019. 08. 02

「從政治紛擾中修補親友關係」系列 二:先冷靜聆聽後溫和表達(撰文:林冠良)   職場上會用到聆聽技巧去了解客戶和持份者的要求,在朋友間也可以應用這重要的技巧加強溝通和建立信任。伏爾泰說「耳朵是通向心靈的路」,透過聆聽不單止是要了解對方,最重要的是建立信任。有些朋友怪年青人偏激,自己便不斷說教想說服對方,越講越勞氣甚至變成對罵,於事無補更讓年青人覺得不被諒解,更不用說要他們接受與他們想法不同的道理。所以在討論溝通時要一直保持冷靜,準備充足時間先聆聽對方,遇上不同意見,就可先試試說「我們的想法有分歧,不如我們輪流發言,我聽你說3分鐘後,你聽我說3分鍾,你同意這樣公平嗎?」、「我聽到你的想法,有些觀點我都同意(例如你都是想香港好、更民主),我想全面知多些你的想法的論點」、「你表達了,輪到我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公平吧。」   如果情況容許,可以大家坐下,用紙筆記錄對方的觀點和理據,同樣請對方這樣做,目的是確定自己的理解和輔助記憶,在聆聽中先找出大家共同點,差異的觀點不要心急去辯論反駁、要保持冷靜、語氣溫和、說話速度可以調慢一些,更不要用嘲諷責罵的說話。   要注意這時的溝通的目的不是要說服對方令他改變想法,因為這是很高層次的溝通,需要時間、內容理據和技巧,若果未有這些準備,溝通的工作可退到較為容易達成的目的上,例如是尋求諒解、接受世上有不同觀點、明白對方及讓對方明白自己的感受等等,重點是保持關係或替日後改善關係營造機會。   如對方用了不當語言,不用急於制止或斥責,可在他說完之後表示:「你剛才說……用字上,我感覺到被冒犯。」、「如果別人對你說這番話你有甚麼感覺」、「不論支持或反對甚麼,我們都是想把事情說清楚,用理據不需要人身攻擊」。當然,如果對方已不理性地惡意謾罵,用歹毒粗言,就不要糾纏下去,也不用動氣,主動終止對話不必要繼續被侮辱。   朋友關係對等,但是也可以自己先退讓一步,父母與子女的身份關係不是對等,但聆聽應該是平衡平等的,年青人反叛威權,所以以父母長輩身份作指導,要他們聽教聽話並不會真心接受,「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有效的聆聽體現了謙遜的教養。聆聽是身教,是以身作則,示範了你的溫和、冷靜與想維持關係的態度,對方再橫蠻的話既是他理虧,而自己也盡了力,於心無愧。

2019. 07. 19

「從政治紛擾中修補親友關係」系列 一:不是非敵即友(撰文:林冠良)   近日的政治紛爭已影響到職場同事、家庭和人際的關係,在網上的一些片段看到或者在身邊的一些朋友的反映,都令人擔憂的不單是社會的撕裂而進一步可能演變成職場鬥爭、家庭和親情的崩潰,對於真心為社會、為大眾市民謀求幸福的人都不想看到這結果。其實大多數人都是默默地在堅守崗位、維護香港穩定,他們好像只得忍耐,正如馬丁.路德.金說「我們將以自己忍受苦難的能力,來較量你們製造苦難的能力。」除了忍耐,我們還可以有其他方法去修補關係。   由於有感而發,想多寫一些概念和技巧給讀者參考,令到篇幅較長,包括: 不是非敵即友 先冷靜聆聽,後溫和表達。 求同存異,互相尊重。 修補和重建信任 欣賞、讚美、寬恕   所以這文章分5篇同時刊登,這些技巧也不是唯一方法,希望大家互動交流、持續探討,彼此支援勉勵。   不是非敵即友   大家儘管在政治理念或價值觀上有不同,甚至有矛盾的觀點立場,要記住彼此並非仇敵,而是親人或朋友,回想過去大家都曾經為對方付出關心、友情、親情甚至是血脈相連,撫心自問是否要和對方在以前的記憶和以後的生活上、情感上斷絕聯繫,老死不相往來,不然的話就不要把朋友家人處於誓不兩立的境地。如果是對方思想甚至行為極端,已不能理性討論,那就應該避談這些話題,以免繼續刺激對方令關係惡化。   在未展開對話前,應該思考一下,世界事物,特別是政治可以很複雜難懂,大家在兩個極端之間可以發現有無數可能,由此嘗試以彼此的異見與衝突作為探討和深入認識對方的機會。   在職場工作上的團隊因政治理念或簡單的對社會事件有不同看法而產生磨擦或嫌隙,影響工作效率和關係。甚至同事之間互相猜忌,嚴重的可能有欺凌行為。這些都是不成熟的表現,但最不幸的是本來是親友卻因政治理念不同而突然變成對立,甚至敵視仇恨對方。   仇恨激發憤怒,這兩種情緒結合糾纏很易失控並把理智埋沒,甘地曾經說過 「仇恨罪惡,但不仇恨作惡者。……我必須理解有血有肉的凡人所繼承下來的種種過錯。……不合作運動不是鼓吹仇恨的。……真正的不合作是不同流合污,不與罪惡合作,但不是與作惡者隔絕。」甘地的不合作運動沒有傷害別人、沒有破壞,他也不覺得不同意或不支持他的就是敵人,雖然一般人未必能做到甘地的境界,但是釋出善意,不仇視有異見的人是個開端。   甘地又說「黑暗無法驅走黑暗,只有光可以;仇恨無法消除仇恨,只有愛能做到。」仇恨與憤怒,這兩種情緒都不能解決問題。

2019. 07. 09

夏日消暑不忘助人、環保與安全(撰文:林冠良)   在香港夏天可以參與的消閒活動很多, 對學生來說悠長的暑假可以約三幾名朋友游水打波、報讀一些益智的進修課程、參加康體訓練活動、去旅遊輕鬆的避一下暑或者結合學習的遊學見識一下世界,甚至留在家中在冷氣房中看電視上網打電玩也好,只要對身心有所裨益就好了。至於打工一族,沒有暑假,夏天消暑的選擇不多,辦公室文職人員在有空調的工作間仍是埋頭苦幹,要外勤或在戶外工作的就要承受烈日或悶熱的天氣。   關懷身邊人 尊重大自然    香港的整體生活條件超越很多國際城市水平,朋友感受到炎熱天氣,可以躲在冷氣房、喝杯冷飲,但香港仍然有不少人住在劏房或狹小悶熱的空間,據資料估計,香港有超過2.4 萬個低收入住戶,2017 年的青年貧窮人口達12.2 萬,並有17.7 萬名兒童生活於「貧窮線」下,我們在享受悠閒暑假或消暑活動時,不妨關注一下社會問題,關懷一下身邊的人,還可考慮一下如何利用假期做些對社區有建設的事,例如參與一些義務工作,幫助有需要的人。    這幾年天氣越來越極端,常聽到外國有極強颱風、破紀錄的高溫,還有特大雨災、旱災等等造成人命財產損失,這些都可能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香港算是福地,在颱風季節偶然有烈風暴雨造成不便,但慶幸都不像外國那樣構成嚴重災害。然而我們在享受空調、冷飲,以至平日生活的衣食住行時, 有沒有顧及我們的「炭足印」、「水足跡」和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環保不是一場運動, 而是生活的態度和對大自然的尊重,大家可趁炎炎夏日,反思和體會一下,自己與環境的關係。   消暑炎夏季 締造假期樂    還有一些青年朋友在暑假做暑期工,一邊賺些零用、一邊增加社會經驗。這也是筆者少年時了解成人世界的人際關係、磨練人生閱歷的途徑。然而香港和世界其他社會一樣有壞人和騙子,騙徒經常利用青年人入世未深和求職心切,誘使他們走水貨、賣私煙甚至是走私販毒,另一些是貸款陷阱和網上騙局等等,騙取他們的金錢或令他們陷入犯法圈套,影響一生。所以要提高警覺,有懷疑就要與家人師長商量,工會的維權或勞資關係部門都可以給予大家意見。    記得有首歌的歌詞是這樣的:「盼望着假期,盼望着明天,盼望長大的童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盼望長大的童年。」小時候盼望暑假,長大後在職場工作也盼望假期,無論有沒有暑假或多少年假,每年都有一次夏天,在夏日尋找甚麼類型的消暑活動也好,學生或文職專業僱員都可以選擇以安全、助人和環保的角度度過。 (原文刊於《文專薈》160期「宣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