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06. 13

拆解《逃犯條例》的三個害怕(撰文:林冠良)   相信除了一些立壞心腸、惡意抹黑的政客外,大多數反對修訂《逃犯條例》的人都是來自恐懼的情緒。害怕被無故「送中」、害怕因批評內地政府或共產黨後會被遣返大陸。甚至有政客說這條例通過後,港人身家性命財產都不保,隨時被送返大陸和資產被充公。這些恐嚇極盡歪曲之能,在反對派強力宣傳下的確令一些市民憂慮,但是這些害怕和擔心在邏輯上和事實上都是站不住,從以下三點看,大家就明白《逃犯條例》不是洪水猛獸,反而是保護港人和彰顯公義法治的法例。   一、害怕無故被移交   條例很清晰的是針對犯罪行為,被移交是因為涉及犯罪或已被定罪的行為。條例明確規定只有37類罪行會被移交。而申請引渡的門檻,亦由最初建議判入獄1年或以上罪行,提高至可判監7年或以上的公訴罪行才應用。   如果有人對你說,你和你的親友都有可能被移交...  | 詳情 |

2019. 05. 21

借鏡歷史自豪不驕 造就一個新時代(撰文:林冠良)   青年是社會的未來,一個社會是否有朝氣、有動力往往都是從年輕的一代來看。然而隨着社會的經濟和文化發展,每一代都有獨特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例如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會》一書中說到日本新一代的年輕人滿足於現狀,安穩的住在父母家中,餓時一個杯麵,平日只求有手機或電腦上網就可活在個人的世界中,對職業生涯沒有向上爬的動力、對困難沒有意志去克服、對社會更沒有遠大理想抱負,是暮氣沉沉的一代,因此擔心日本的經濟和競爭力每況愈下。香港有類似的情況嗎?我選擇相信香港的青年人。    過去幾年有些社會議題的抗爭和一些激烈的衝突,青年人都扮演着積極參與者的角色。正如我們不認同一些青年人把社會問題簡單的二元對立,我們自然也不應該把青年人分為愛國與不愛國,或者是建制與反建制, 青年人思想單純但不一定簡...  | 詳情 |

2019. 05. 16

發展潮流 不進則退(撰文:林冠良)     相信很多年輕人沒有以下經驗:在70年代回鄉探親,港人都會帶一袋二袋的糧油食品和衣物;在80年代,除了日用品外,最難忘的是一家老少分工合作,抬着各種家庭電器如電飯煲、電視機回鄉;到了90年代,則是往內地旅遊,在深圳以二、三百人民幣做按摩、飲茶購物,過一個吃喝玩樂的周末,也有朋友在內地置業作退休或度假之用;在2000年以後,漸漸由一出口岸就有人搭訕問「有沒有港幣換」,轉變到不收港幣的今天。走過這些日子,感覺香港人的優越感也像是一天一天的在減弱消失。這又會不會是一些人討厭內地甚至不以中國人為榮的原因之一呢?   把握機遇 乘勢發展   不要說「北上廣深」的競爭力已可媲美甚至超越香港,內地不少二三線城市的生活水平也追近香港,個別領域例如是居住面積和綠化環境更是很多香港人夢寐之所求。改革開放40年的確...  | 詳情 |

2019. 05. 16

高鐵機遇 科技為民(撰文:林冠良)   香港的高鐵站在立法會被政治折騰多年,不論是撥款還是一地兩檢,政客們都可以想出匪夷所思的問題和手段盡量拖延,浪費的都是香港人的金錢、時間和機遇。今天塵埃落定,希望反對派政客們能讓市民盡快享用高鐵成果和國家發展的紅利。   高鐵全長2.5 萬多公里,並將由現在的四縱四橫發展至2030 年的八縱八橫,超過3.8 萬公里長(香港段全長約26 公里),把全國主要省市連接起來,形成國家網絡大框架,東西南北的貫穿幅員遼闊的國土。高鐵不單止改善交通運輸、促進經濟、方便旅遊,更能協助偏遠地區脫貧,以往因交通阻隔而發展滯後的地方可以通過穩定和高效的鐵路網絡來創造改變的機遇。   中國高鐵技術 後發而先至   由於高鐵經過不同的地理和氣候環境,要解決的是前所未有的難題,例如是凍土與沙漠極端的溫差、高速運行對車輪路軌的耗...  | 詳情 |

2019. 05. 16

高鐵的感動 服務的初心(撰文:林冠良)   提及內地高鐵,有人從工程的偉大說起,有人從技術的複雜性說起,有人從地域覆蓋之遼闊說起,有人從國家富強和實力說起,有人從便利民生、家人團聚及促進物流說起……而香港的高鐵,則是從煩擾的爭議說起。在喧喧鬧鬧中,香港的高鐵,有說是大白象工程浪費公帑,有說是一地兩檢危害一國兩制,更有一些政客和團體在議會上、傳媒中不斷散發恐嚇甚至失實的言論,拖延香港高鐵的工程和發展。這項動工超過8年、耗資超過850億元興建的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工程,不知被無謂爭議浪費了多少時間和金錢下,終於在2018年9月23日正式通車。   通車當天,雖然有報道指售票及取票時有些忙亂,但看到的相片大都是乘客在興高采烈地拍照,他們流露的都是興奮歡愉的情緒。幾個月過去了,大大小小的旅行團和自由行,令列車班次和搭乘人數都在增加。票務...  | 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