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08. 26
「从政治纷扰中修补亲友关係」系列四:修补和重建信任(撰文:林冠良)
关係源于信任,建立信任是需要长时间的细心呵护和言行一致。职场中的信任更要显示个人工作能力、可靠可信和责任感。人际间的信任更涉及很多情绪和心理,例如感受到被认同、喜爱、接纳、友谊,相反信任破坏了产生被伤害、被背叛、仇恨、怨愤、憎恶和报復的期望,所以尼采说:「我感到难过,不是因为你欺骗了我,而是因为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
有心理学研究显示,信任是对他人的主观信心感受,包含了三个要素:可预测(predictability)、可依赖(dependability)和信念(faith)。所以行事飘忽、喜好难以捉摸的人很难相处。平日待人以诚、言行一致,就较容易获得信任。如果缺乏信任,要修补撕裂的关係就十分困难,需要双方的努力,若只是某方一厢情愿,那事倍功半都可能沒有,但是如果重视对方,都应该尽力尝试,至少让对方明白自己是重视他的。
「小信诚则大信立」,信任是需要时间和由小事累积,沒有突然间由不信变成信的方法,有说「怀疑一切与信任一切是同样的错误」,盲目的怀疑和盲目的信任一样,都是思想陷阱,中国文化裏的中庸之道,不往极端走似乎是在很多情况下都得体的道理。
要改善双方的信任,可以考虑以下办法:
1.言行一致,信守承诺。
信任是概念,要以行为来显示,所以不能光说你要信我或我值得信任,行动胜于语言,而长期的言行一致会产生最大影响力,不要忽略细节,例如依时赴约、守时、能完成承诺別人的事等等,这些看似琐碎但都是增加个人的可预测性和可依赖的信任元素,久而久之匯集起来,就能赢得朋友、同事和客户的信任。
2.寻求帮助和主动给予
有记载说富兰克林体会到「我们对于自己曾经帮忙的人,会更乐于相助,甚至还胜于帮助那些曾帮过自己的人。」虽然不能确认是否真实,但有心理学家分析,人的群居习惯令人潜意识上都乐于助人,甚至对陌生人也是如此。所以藉着请求对方帮忙(当然不是在大家争拗得面红耳热时),是展开或重建信任的方法,例如可以问他们知不知道附近有那些好的餐馆、你打算去外国自由行问他有甚么行程可以介绍等等,如果他愿意配合帮了你,记紧要向他说多谢,这样就开启了建立关係第一步。另外一个看似相反的技巧是给予礼物或给予帮助。礼物不一定是贵重的,即使价值微薄也起到友善的意义。加上中国文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要礼尚往来,所以虽然目的不是投桃报李,但是都应该多加留意运用。
3.学会放下
如果未有再展开讨论时机,不如珍惜和谐的时间,不去纠结这些难缠的问题,这似乎很消极和逃避,但也不失是不把关係恶化的方法,谈话中只表示关心或担心对方的安全就算。也可以向轻松方面想,找一些共同有兴趣但沒有争议的事一起做,例如一起去做运动、看场电影、吃一顿喜爱的晚餐、去短缐旅游几天,过程要学会放下,不去谈论大家的争拗、不在语言上刺激对方,冷静一段时间后或者有所启发。
当沒法再谈下去时,也不用急于有结论,把事情往牛角尖裏钻不会解决问题。自己的见解得不到亲友认同和支持可能很失望,「我们必须接受失望,因为它是有限的,但千万不可失去希望,因为它是无限的。」从积极方面去想,先放下争拗都可以是重建信任的第一步。重建信任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希望日后关係改善是长期工作,可以由平日生活做起,尽快回復平日的作息习惯,除了让生活淡化矛盾外,继续等待合适的时机。
香港算是福地,不像中东炮弹横飞,是生死的搏斗。在香港这些争议又不是与生死息息相关,大家总要回到生活中。人生还有很多值得追求和享受的事,一叶障目而错过好日子,是多么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