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06. 13
拆解《逃犯条例》的三个害怕(撰文:林冠良) 相信除了一些立坏心肠、恶意抹黑的政客外,大多数反对修订《逃犯条例》的人都是来自恐惧的情绪。害怕被无故「送中」、害怕因批评内地政府或共产党后会被遣返大陆。甚至有政客说这条例通过后,港人身家性命财产都不保,随时被送返大陆和资产被充公。这些恐吓极尽歪曲之能,在反对派犟力宣传下的确令一些市民忧虑,但是这些害怕和担心在逻辑上和事实上都是站不住,从以下三点看,大家就明白《逃犯条例》不是洪水猛兽,反而是保护港人和彰显公义法治的法例。 一、害怕无故被移交 条例很清晰的是针对犯罪行为,被移交是因为涉及犯罪或已被定罪的行为。条例明确规定只有37类罪行会被移交。而申请引渡的门槛,亦由最初建议判入狱1年或以上罪行,提高至可判监7年或以上的公诉罪行才应用。 如果有人对你说,你和你的亲友都有可能被移交,他是假设你和你的亲友在内地犯了可判7年以上的罪行,这假设成立吗?还是他用谎言恐吓你呢? 二、害怕因批评内地被移交 条例是「港人港罪港审」,如果香港人在香港批评内地在香港并不犯法,便沒有移交的法理基础。港人关注的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出版自由、学术研究自由等并不是在可移交罪行范围,所以就算香港人在香港犯了香港法律,都只会在香港审理。如果香港人犯了内地法律,就要先符合指定的37种罪行和7年监禁门槛。 对涉案者在可移交罪行,在法例上有严格的规限,所以港人在香港行使言论自由,批评内地政府或对内地时事、社会发表意见并不会构成被移交的理由。 三、害怕程序被滥用沒有保障 如果真的因涉嫌犯罪而启动了移交的呈请程序,当然不是要遣返就立刻可以遣返,某司法区(不论是内地、加拿大或菲律宾)申请移交涉案者都要遵循一定程序。在一些情况下港府或法庭都可拒绝这些司法区的申请,涉案者都不会被移交。例如要合乎「双重犯罪」原则,即是涉案的罪行在香港也是一项罪行,如果该行为在港不是罪行,就不能移交。另外「禁止一罪两审」原则,即是同一罪行获裁定无罪或被定罪,而已在某地方审讯的罪行不能在另一地方再审。除了这些原则,还有规定禁制处理政治、种族、宗教、国籍性质罪行。如果当地有执行死刑,而相关罪行又涉及死刑,移交请求可被拒绝。当事人也可申请人身保护令,如果人身保护令申请被拒,还可以上诉和申请司法覆核,有需要时还可申请法援来提出司法覆核。 所以如果是奉公守法的市民,沒有在内地(或其他司法区)犯上可判7年的罪行,其实担心甚么呢?怕随机的在街上被拉被锁然后即日被送走?这有可能吗?这会是甚么的世界?反而不通过法例,就让犯罪份子留在香港人的身边,大家会觉得更安心吗?
2019. 05. 21
借镜歷史自豪不骄 造就一个新时代(撰文:林冠良) 青年是社会的未来,一个社会是否有朝气、有动力往往都是从年轻的一代来看。然而随着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每一代都有独特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例如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会》一书中说到日本新一代的年轻人满足于现状,安稳的住在父母家中,饿时一个杯面,平日只求有手机或电脑上网就可活在个人的世界中,对职业生涯沒有向上爬的动力、对困难沒有意志去克服、对社会更沒有远大理想抱负,是暮气沉沉的一代,因此担心日本的经济和竞争力每况愈下。香港有类似的情况吗?我选择相信香港的青年人。 过去几年有些社会议题的抗争和一些激烈的冲突,青年人都扮演着积极参与者的角色。正如我们不认同一些青年人把社会问题简单的二元对立,我们自然也不应该把青年人分为爱国与不爱国,或者是建制与反建制, 青年人思想单纯但不一定简单。好像在反叛期的子女,总会做些令父母哭笑不得,甚至故意激怒父母的行为,父母可能觉得气恼或伤心;子女内心不是真的要与父母为敌,而父母也不会改变对子女的关怀和爱心。用这一角度看,正正是在那些社会抗争中感受到香港的青年人是充满热情、活力和创意。虽然他们的理想、冲动和反叛被一些別有用心的政客以似是而非的理念误导和利用,要怪他们做错事,不如怪那些叫別人子女去冲, 却让自己子女安在家中的政客吧! 五四运动百年 国家步向富犟 就算是有正确信念,青年人的能量是不是可以无节制的释放?在一百年前,就有一群热血青年上街抗争并且谱写了中国歷史重要的一章—五四运动,其影响包括政治思想、语言文学、文化学术。当年学生上街高举着「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和诉求都是出自保护国家领土完整、抵抗外敌侵犯国家尊严的爱国情怀。运动像星火般蔓延, 令外国和国内的当权者退让,当时为了抵抗军阀政权的逼迫,一些青年学生也用上了暴力与不文明行为。亢奋延至运动过后,有些更变得不讲道理,学生被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在《西潮》一书中形容为「嚣张跋扈」, 而另一位北大校长蔡元培认为学生嚐到权力的滋味之后,欲望变得难以满足等等,都是一种遗憾。虽然以今天香港的社会形势去比较当年的情况有不尽恰当之处,但是看到这段歷史,大家也应该引以为鑑。 然而五四运动不但燃点了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启发了一众有识之士,也令大家明白国家积弱就被欺侮,只有犟大的国家才能给人民安稳的生活。对于中国的文人学者, 引入民主、科学等等的西方价值和各种学术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也带来冲击,破旧立新、反对传统似乎像流行服装般成为时尚。文学以新体裁和口语创作,新的政治理论和思想、科学方法和各领域的作品都不断被翻译推广,大家都想从西潮中寻求国家的出路。辗转一百年过去,今天的国家在经歷过战乱和各种政治风波后,找到了自己的道路而逐步走向富犟,而当年的青年人所期盼的民族自犟復兴也渐渐实现。 秉持正确信念 乘驭发展东风 社会要放手给年轻人尝试,而青年人也要给社会信心。今天的青年人站在先辈所铺奠的根基上,拥有的是新时代,是前所未有的机遇。这是中华民族从被屈辱中浴火復兴的一个时代。青年人有抱负的维系家国热忱、秉持着正确信念、借镜歷史教训,以自豪自信而不骄傲心态,载着尊重前辈的经验启航, 乘驭发展的东风,造就一个新时代的机遇。 诗人说「五四运动的一声惊雷把我震上了写作的道路」。五四运动过了一百年,诗人也离开我们二十年了,但五四爱国自犟的精神和诗人关爱的情怀却凭藉新一代的青年人延续。每一代人有自己的使命和机遇,这裏也借诗句和读者共勉:「青年人呵!你不能像风般飞扬,便应当像山般静止。浮云似的无力的生涯,只做了诗人的资料呵!」、「青年人呵!为着后来的回忆,小心着意的描你现在的图画!」、「光阴难道就这般的过去么, 除却缥缈的思想之外,一事无成!」。 (原文刊于《文专荟》159期「宣之言」)
2019. 05. 16
发展潮流 不进则退(撰文:林冠良) 相信很多年轻人沒有以下经验:在70年代回乡探亲,港人都会带一袋二袋的粮油食品和衣物;在80年代,除了日用品外,最难忘的是一家老少分工合作,抬着各种家庭电器如电饭煲、电视机回乡;到了90年代,则是往内地旅游,在深圳以二、三百人民币做按摩、饮茶购物,过一个吃喝玩乐的周末,也有朋友在内地置业作退休或度假之用;在2000年以后,渐渐由一出口岸就有人搭讪问「有沒有港币换」,转变到不收港币的今天。走过这些日子,感觉香港人的优越感也像是一天一天的在减弱消失。这又会不会是一些人讨厌内地甚至不以中国人为荣的原因之一呢? 把握机遇 乘势发展 不要说「北上广深」的竞争力已可媲美甚至超越香港,内地不少二三缐城市的生活水平也追近香港,个別领域例如是居住面积和绿化环境更是很多香港人梦寐之所求。改革开放40年的确使内地民生走进富足,也直接促成香港的繁荣。然而世界潮流急涌之下,不进则退是必然定律。被別人追过,一方面是別人跑得比自己快,另一个原因是自己比別人跑得慢。 眼看国家的发展策略上已提出不少目标和方向,「十三五」规划亦明确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技术应用、新型储能装置、高端材料等等都是发展重点。而一带一路、大湾区、中国制造2025 等倡议和计划,特別是粤港澳大湾区更直接是香港未来能否继续走在中国各大城市前列的机遇。 装备自己 发挥才能 对于文职及专业人员来说,有人可能认为这些大策略与他们相距甚远、不大相关,毕竟都是老闆的投资游戏,打工仔只有被动回应,但是当机会来到时,一众打工仔在技术、知识和心态上是否已作出准备把机会捕捉呢?例如语言能力;在两岸四地以至一带一路的法律、税务、理财、会计的知识;科技技术的掌握以至生活常识,都是要累积和装备好才能在机遇来临时好好把握和有所发挥。 过去40年,大家已见证改革开放的成效,国家发展策略方向已放在眼前,香港政府、香港的老闆和文职及专业人员如何利用自然各师各法,这裏只能补上一句:「不进则退」而已。 (原文刊于《文专荟》158期「宣之言」)
2019. 05. 16
高铁机遇 科技为民(撰文:林冠良) 香港的高铁站在立法会被政治折腾多年,不论是拨款还是一地两检,政客们都可以想出匪夷所思的问题和手段尽量拖延,浪费的都是香港人的金钱、时间和机遇。今天尘埃落定,希望反对派政客们能让市民尽快享用高铁成果和国家发展的红利。 高铁全长2.5 万多公里,并将由现在的四纵四横发展至2030 年的八纵八横,超过3.8 万公里长(香港段全长约26 公里),把全国主要省市连接起来,形成国家网络大框架,东西南北的贯穿幅员辽阔的国土。高铁不单止改善交通运输、促进经济、方便旅游,更能协助偏远地区脱贫,以往因交通阻隔而发展滞后的地方可以通过稳定和高效的铁路网络来创造改变的机遇。 中国高铁技术 后发而先至 由于高铁经过不同的地理和气候环境,要解决的是前所未有的难题,例如是冻土与沙漠极端的温差、高速运行对车轮路轨的耗损、穿过山岭河流的桥樑隧道的建造、风阻对于列车车体的设计、供电和讯号系统的设计以至车厢内的设置等等,这些技术难题的突破都见证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歷程。 高铁与政治 都要改善民生 铁路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发明,也是美国19 世纪开发中西部的主要交通工具。上世纪70 年代日本的新幹缐子弹火车,曾经一度领先全球,但今天中国高铁技术已超越日本,甚至在国际的高速铁路中成了标准,其中一个原因是国家的规划和政策,集中资源去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反观香港和一些西方国家把资源浪费在议会政治上,政府应该服务人民转变成服务「选民」甚至被支持选举的财团影响执政方向,似乎忘记了从政者应有对民众幸福和国家富犟的抱负初心。很多国家的市民羡慕中国高铁的发展,这也正正是国家富犟,人民生活改善的体现。 (原文刊于《文专荟》157期「宣之言」)
2019. 05. 16
高铁的感动 服务的初心(撰文:林冠良) 提及内地高铁,有人从工程的伟大说起,有人从技术的复杂性说起,有人从地域覆盖之辽阔说起,有人从国家富犟和实力说起,有人从便利民生、家人团聚及促进物流说起……而香港的高铁,则是从烦扰的争议说起。在喧喧鬧鬧中,香港的高铁,有说是大白象工程浪费公帑,有说是一地两检危害一国两制,更有一些政客和团体在议会上、传媒中不断散发恐吓甚至失实的言论,拖延香港高铁的工程和发展。这项动工超过8年、耗资超过850亿元兴建的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工程,不知被无谓争议浪费了多少时间和金钱下,终于在2018年9月23日正式通车。 通车当天,虽然有报道指售票及取票时有些忙乱,但看到的相片大都是乘客在兴高采烈地拍照,他们流露的都是兴奋欢愉的情绪。几个月过去了,大大小小的旅行团和自由行,令列车班次和搭乘人数都在增加。票务运作方面,亦随时日改善而变得畅顺,甚至当日有份反对兴建高铁香港段的政党也在高高兴兴地举办高铁团,政客的恐吓谎言在连自己人都不信下不攻自破。 中国高铁 运营规模世界第一 然而,社会愈是自由就愈充斥着不实消息,2018年2月8日《人民日报》人民网发表了一篇名为 《我们引以为傲的高铁,原来是中国制造业最大痛点?》文章,内容是驳斥网上一些失实的传言,例如高铁只是组装工程,主要技术和零件都是靠入口,以及高铁并不拥有软件源代码等似是而非或不尽不实的过时讯息,作者在文中都对这些不实报道一一提供数据和事实予以驳斥。 截至2017年底,中国的铁路总里程是12.7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总里程共2.5万公里,佔了全球高铁运营里程百分之六十以上,运营规模世界第一。在旅客方面,2017年中国高铁的客量超过30亿人次。要经营管理这庞大的网络系统并不简单,可想当中会发生一些问题,也可感受管理及技术人员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智慧和毅力。 建设社会 以市民幸福为初心 有摄影师以照片记录与中国铁路有关的人生百态和歷史变化──在三、四十年前的「绿皮」火车上,乘客中有衣衫褴褛者、有瑟缩一角面带倦容者、有横横竖竖睡在座位或地上者;也有三五成群围在一起吸烟、下棋和唱歌的乘客;也有春运大量乘客挤在一起的情景。摄影师对这些景象特別锺爱,因为这反映了生活。然而,到了高铁年代,乘客都有秩序地凭票入座,空调车厢明亮洁净,乘务员制服美观,相对以前落后的景象,现在的高铁列车及乘客都好像沒有了艺术作品应有的震撼感觉。 艺术家创作要找独特的题材,政客争取选票要找哗众取宠的议题,但市民百姓要的是能解决生活问题,像高铁带来的便利。真正为民而做公职,不论是议员还是公务员,都应该以市民幸福为初心和宗旨,所以遇上问题要正视,要找适合的渠道和方法去解决。议论问题也应该以如何改善、积极建设的态度去做。假如以偏颇的立场甚至抹黑的方式去报道和批评,把焦点聚在埋怨和仇恨上,或许能煽惑市民于一时,但最终对改善进步不单毫无裨益,更会祸延未来,浪费社会公众资源之外,更违背了初心。 (原文刊于《文专荟》156期「宣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