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05. 16
旅游意义 心景互牵(撰文:林冠良) 有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是形容画家具备了丰富知识,阅歷见闻广阔,心中摆脱尘浊之气,山川风景自然内在形成,到时「随手写去,皆为山水传神」。 箇中真趣 各自领悟 艺术家通过饱览群山众水得到创作灵感;至圣先师孔子也曾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去推广和印证自己的学说。被称为「游圣」的明朝徐霞客更有「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宿苍梧」的旅行豪言壮语。旅游甚至可以影响世界,马可孛罗的《东方见闻录》记载了从威尼斯出发至亚洲、非洲及中国旅游的经歷,这着作启发很多商人和航海家,与哥伦布的探险和发现美洲都不无关係。 当然,不是人人都要有这样的宏愿、那样的领悟才去旅行,太辛苦吧!纯粹的消闲娱乐、散散心充下电,也是旅游的重要功能,既沒有层次之別,更沒有好坏之分。不过如果把旅游当作现实的避难所,这样既不能解决困难,更可能令人愈来愈不愿面对现实,摆脱不了困境。例如狭窄家居比起酒店大床、忙碌紧张生活比起悠闲玩乐,放假外游就彷彿抛开所有的烦恼。若是去旅行上瘾,脱离现实,甚至超过个人的负担去借贷,就要正视问题。 冥合万化 享受人生 古人有不如意际遇时往往寄情于山水、喻志于川河,心与景牵动互变,或开拓眼界、或舒展心情来面对困难。还记否中学时读过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都是借山水喻志、以风景寄託心情的经典作品,这些文章不单只词藻优美,还传递正面生活态度。然而,不是人人都需要旅游才有经歷,德国哲学家康德一生从未出国,生活被形容为机械式的规律,但他的着作思想却影响全世界。 很多人曾经跨洲越洋去过世界各国但都未必认识游歷的真趣,有些人一生只在同一小社区范围生活却能享受人生。要到甚么时候才懂当中意义,似乎就是古人说「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嚮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的道理。 (原文刊于《文专荟》155期「宣之言」)
2019. 05. 16
家教的文化自信(撰文:林冠良) 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中西文化交流融合,大家在庆祝西方的节日的同时也保留了中国传统的风俗习惯。然而经歷百多年的殖民统治,也种下了西方优越论的观念。例如以前企业或政府的高层都是英国人,英美的管理者或学者比华人优秀、西方的理论学说比中国卓越、总之洋货好过国货,甚至认为中国文化思想古旧、不合时宜。近年学术界或政界鼓吹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等所谓的「普世价值」,然而这些西方优越论或普世价值观在进入21世纪后,经过国际金融危机和接踵的地缘政治事件的洗礼,令其矛盾尽显,更给人虚伪的感觉。反而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文化给予世界另外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和选择。 西方价值观有不足 西方价值观中有不少值得学习的地方,例如科学精神、批判思考、法治、平等、民主、人权等等,但有些观念或制度是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而产生,当中也有不足地方,并不能盲目套用,要取长补短方有裨益。例如选举是体现民主的其中一种方法,但是英国的脱欧公投、美国的总统选举都突显倚赖选举解决问题的缺点。至于西方的个人主义、消费主义、性开放、享乐主义、家庭伦理薄弱等等,与传统的中国价值观着重家庭、亲情、慈孝、勤奋、俭朴、和睦都有不协调的地方。然而不同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形成,正式的教育和各种传媒是社教化的主要媒介,但是孩子学习的第一来源就是父母和家庭。 中国文化的宝藏 中国五千年文化,在文学、艺术、歷史、哲学思想上都有丰富内容,对于个人品格(「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对待父母(「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交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学习(「学而时习之」)、自处(「君子慎独」)、遇到困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等等,由孔子到近代学者都有无数着作。 不说经史子集这般庞大,单是家训、治家格言或儿童启蒙作品已有过百种,这些都是古代父母用来教育子孙的经验。例如《朱子治家格言》、《颜氏家训》、《三字经》等,今天很多年轻读者都未必读过, 但是当中的价值观就潜藏在日常的成语、章句中,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恆念物力维艰」、「宜未雨绸缪,毋临渴掘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还有「孟母三迁」、「二十四孝」的故事和《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等,当中所讲既有仁、孝、义、礼、忠、信的道理,也有日常生活常用的知识与词汇和通俗的做人处世的技巧,当然在实践应用时也要合乎今天的环境和具体意义。 作为父母家长不需要先学晓四书五经,也不一定要懂得如何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教导子女,但是在给予下一代宝贵人生经验,和指导人际之间相处的道德责任和相应的义务时,应留意中西方价值的特点而有所取捨。在西潮退,东风起的时代,重拾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不妨在蕴含无限宝藏的中国文史哲学中,找寻材料和子女一起学习,既可以传承文化也是一种身教。 (原文刊于《文专荟》154期「宣之言」)
2019. 05. 16
为明天的自己留下今日美影(撰文:林冠良) 今天拍照比以往方便,一部智能手机已可以拍出很高水平和制造很多专业效果的照片。记得儿时拍照,都是在喜庆日子一家人排得整整齐齐地合照留念。偶然去郊游,就会以地标风景作背景再摆个时髦姿势。因为那时菲林珍贵,摄影师总会叫「准备,一二三!」,然后「咔嚓」一声把人和物照下来。虽然今时今日仍有很多人有叫「准备」的习惯,但当年影得好不好看,甚至成功与否,都要把菲林沖晒后才能知道结果。 科技进步 瞬间传相 记得年青时,沖晒菲林要一星期之久。后来,沖晒的时间逐渐加快,由几天到即日可取相片。取回相片,大家可以看相片作藉口,约会当天有份拍摄的朋友出来吃饭见面。今天,科技使一切变得轻易,去一次旅游可能拍了逾千帧照片,朋友间用手机互传相片只需数秒,又可透过社交平台或云端互联互传,无远弗届,彼此虽天各一方,但又像近在咫尺。 人与人的距离是远是近,不能单以空间、科技或时间来量算。物资缺乏的年代, 有机会拍照的人似乎比现在更懂珍惜,他们闲来与家人朋友围在一起,翻一下相册,笑笑说说当年如此这般那般,也算乐事,时空和人际的距离亦彷彿缩短了。现在瞬间就可以记录声画影像,几百帧照片或十数小时的影片,当中有几多是曾和相中亲友一起看、一起笑?又有几多只是默默地「摆放」在硬碟设备中? 拍下美影 送上温暖 有些朋友年轻时为生计劳碌营役,沒有机会把美好的一刻留下,晃眼过了半生, 错过了当年的人物景致,或感懊悔或觉可惜,较幸运的今天还赶得及作出修补。然而,除了亲友今天样貌或当下的风景外,还想留下甚么?或者说可以为谁、为何留下甚么?拍硬照、拍影片可以留下影像,而对今天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则是为別人送上希望、留下温情暖意,目的不是为明天的自己留下今日美影,或许是为传送別人一点幸福感。 (原文刊于《文专荟》153期「宣之言」)
2019. 05. 16
身心情智俱全 成就健康人生(撰文:林冠良) 职场生活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健康人生应是整体全面地包括个人生活的不同范畴,身、心、情、智的发展和需要互相牵引,要工作与生活平衡,自然不能忽视。 健康体魄 人生首要 「身」是要有健康的体魄。无论事业成就有多高或财富有多丰厚,沒有健康的身体也是一场空。有理财专家指出,人生的三桶金包括健康、家庭和财富,其中以健康为首。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定期做身体检查及远离不良嗜好等, 似乎简单但很多人包括笔者自己也不是经常做到,经常会给自己很多藉口,其实最缺乏的可能是恆心、决心和简单的计划。 心灵富足 自在快乐 「心」是指心灵和精神生活。据《2018 全球快乐报告》,头五位最快乐的地方是芬兰、挪威、丹麦、冰岛和瑞士,香港排名76位,倒数第7,还较去年下跌5 位。生活在物质丰盛的香港,原来不比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快乐,心灵的依託和精神的满足特別重要。职业生涯佔了人生大部分时间,但是对很多朋友来说工作只为赚取金钱,工作本身未能赋予人生意义或满足心灵。有些朋友会依靠宗教信仰或哲理的慰藉,有人则做义务工作重拾劳动的意义,但是不论用甚么方法都应该避免偏激的态度和极端的思想。有时,简单地怀着一颗赤子初心,宽容待人,自在悠然都是快乐泉源,可是这种洒脱,说的,比做的容易。 情感多采 爱己助人 「情」是感情生活。这裏指的不单只爱情,还有亲情、友情和人际关係。情感与职场人际关係的世界特別多烦恼,原因人人不同,如果某一问题重复出现,就要想想到底是遇人不淑还是自己性格使然,这是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道理。据西方研究,人的社交需要,不单只是与人联系,还要在別人中、群体中找到认同尊重、支持信任,甚至是要寻回自我和发现人生归属。用「友直,友谅,友多闻」作交友的准则看似老套,但在工作、社交或者一起做义务工作时,找到品格正直、体恤谅解和有见识的朋友,甚至有共同志向,又能互相支持一起去歷练人生的同伴,纵使不能像伯牙和子期般互为知己,也算无憾吧。 生活智慧 持续学习 「智」则是知识之配合。职场奋斗要有专业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智慧。资讯爆炸的年代,随手上网搜寻都可以找到过百万条讯息,宝贵的能力是搜寻、分析、判断、整合和创造知识,做到首四项已不简单,但底缐是不要人云亦云。智力及智商或多或少都由先天所定,但辨別问题、解决问题和与人相处的智慧,却可以学习。持续学习是增进知识的途径之一,但是学习过程也可能出现「多」、「寡」、「易」和「止」四失,即是甚么都学得太多太繁、学得太狭窄、转变太快太密和停止学习都是不好。学既可以致用,也可以作消闲娱乐。学习过程中,除可结交朋友外,也可透过学习了解自己、参考先辈如何解决人生问题等。 身、心、情、智是人不可或缺的四个要素,也是人生的基础。稳固这些基础,才能懂得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拥有自己想要的健康人生。 (原文刊于《文专荟》152期「宣之言」)
2019. 05. 16
立己达人 赤子初心(撰文:林冠良) 以前邻里之间关係密切,大家守望相助,在当时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到了现代社会,邻舍间不相往来、人际关係疏离原因或是出于忙碌生活也好,或是出于理论所说的「异化」也罢,都是现代化、都市化的副产品。 参与义务工作 各有原因 可能出于人类天性,人与人之间总想有所归属、总想在社群中找到身份和尊重又好像有股力量推动人们去寻找、建立和维护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关係。参与义务工作可以是两全其美的途径和解释了近年多 了人参与义务服务的现象。 每个人参与义务工作都可能出于不同原因,有人想回馈社会、帮助有困难的人,是不为报酬、无私地为他人幸福着想的行为,出于利他的心意。有人认为义务工作是善用闲暇时间,除了帮助別人还可以增加个人阅歷、认识新朋友、拓宽生活空间等等,这是互利利他的行为。更多的人可能沒想那么多,只是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一片纯真无私的去做自己觉得对的事。 善不分大小 毋忘初心 义务工作也有不同的类別,有些较富人情味,例如探访独居老人、往山区义教小朋友等等;有些则是事务性质,例如是编织颈巾、搓绵花球、摺宣传单张和文书处理等等。虽然说做善事不分大小,莫以善小而不为,但是常会遇到一些朋友会拣选个人喜好或兴趣的事,对于富人情味的义务工作较多人愿意做,而一些后勤事务性质的则较少人选择。这裏并沒有贬义、埋怨或指责意思,而是只指出这些现象对工会工作或筹组义务活动时会有一定的挑战。 不论出于甚么动机或原因,又或者选择做甚么活动,最终能够帮人,能够改善社会都算是一件好事。正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说话,虽然有很多解释和演绎的方法,例如是我们要推己及人,自己想要立业,就要帮助別人立业;自己想要达到目标,就要帮助別人达到目标是一种途径,又或者是指我们要有同理心,想到別人需要帮助时那种感受,这是另一种途径。不论如何理解,在义务工作中,能为社会上有需要的人带来一点幸福感,都不失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的意义和那份赤子初心。 (原文刊于《文专荟》151期「宣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