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06. 13

拆解《逃犯條例》的三個害怕(撰文:林冠良)   相信除了一些立壞心腸、惡意抹黑的政客外,大多數反對修訂《逃犯條例》的人都是來自恐懼的情緒。害怕被無故「送中」、害怕因批評內地政府或共產黨後會被遣返大陸。甚至有政客說這條例通過後,港人身家性命財產都不保,隨時被送返大陸和資產被充公。這些恐嚇極盡歪曲之能,在反對派強力宣傳下的確令一些市民憂慮,但是這些害怕和擔心在邏輯上和事實上都是站不住,從以下三點看,大家就明白《逃犯條例》不是洪水猛獸,反而是保護港人和彰顯公義法治的法例。   一、害怕無故被移交   條例很清晰的是針對犯罪行為,被移交是因為涉及犯罪或已被定罪的行為。條例明確規定只有37類罪行會被移交。而申請引渡的門檻,亦由最初建議判入獄1年或以上罪行,提高至可判監7年或以上的公訴罪行才應用。   如果有人對你說,你和你的親友都有可能被移交,他是假設你和你的親友在內地犯了可判7年以上的罪行,這假設成立嗎?還是他用謊言恐嚇你呢?   二、害怕因批評內地被移交   條例是「港人港罪港審」,如果香港人在香港批評內地在香港並不犯法,便沒有移交的法理基礎。港人關注的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出版自由、學術研究自由等並不是在可移交罪行範圍,所以就算香港人在香港犯了香港法律,都只會在香港審理。如果香港人犯了內地法律,就要先符合指定的37種罪行和7年監禁門檻。   對涉案者在可移交罪行,在法例上有嚴格的規限,所以港人在香港行使言論自由,批評內地政府或對內地時事、社會發表意見並不會構成被移交的理由。   三、害怕程序被濫用沒有保障   如果真的因涉嫌犯罪而啟動了移交的呈請程序,當然不是要遣返就立刻可以遣返,某司法區(不論是內地、加拿大或菲律賓)申請移交涉案者都要遵循一定程序。在一些情況下港府或法庭都可拒絕這些司法區的申請,涉案者都不會被移交。例如要合乎「雙重犯罪」原則,即是涉案的罪行在香港也是一項罪行,如果該行為在港不是罪行,就不能移交。另外「禁止一罪兩審」原則,即是同一罪行獲裁定無罪或被定罪,而已在某地方審訊的罪行不能在另一地方再審。除了這些原則,還有規定禁制處理政治、種族、宗教、國籍性質罪行。如果當地有執行死刑,而相關罪行又涉及死刑,移交請求可被拒絕。當事人也可申請人身保護令,如果人身保護令申請被拒,還可以上訴和申請司法覆核,有需要時還可申請法援來提出司法覆核。   所以如果是奉公守法的市民,沒有在內地(或其他司法區)犯上可判7年的罪行,其實擔心甚麼呢?怕隨機的在街上被拉被鎖然後即日被送走?這有可能嗎?這會是甚麼的世界?反而不通過法例,就讓犯罪份子留在香港人的身邊,大家會覺得更安心嗎?

2019. 05. 21

借鏡歷史自豪不驕 造就一個新時代(撰文:林冠良)   青年是社會的未來,一個社會是否有朝氣、有動力往往都是從年輕的一代來看。然而隨着社會的經濟和文化發展,每一代都有獨特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例如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會》一書中說到日本新一代的年輕人滿足於現狀,安穩的住在父母家中,餓時一個杯麵,平日只求有手機或電腦上網就可活在個人的世界中,對職業生涯沒有向上爬的動力、對困難沒有意志去克服、對社會更沒有遠大理想抱負,是暮氣沉沉的一代,因此擔心日本的經濟和競爭力每況愈下。香港有類似的情況嗎?我選擇相信香港的青年人。    過去幾年有些社會議題的抗爭和一些激烈的衝突,青年人都扮演着積極參與者的角色。正如我們不認同一些青年人把社會問題簡單的二元對立,我們自然也不應該把青年人分為愛國與不愛國,或者是建制與反建制, 青年人思想單純但不一定簡單。好像在反叛期的子女,總會做些令父母哭笑不得,甚至故意激怒父母的行為,父母可能覺得氣惱或傷心;子女內心不是真的要與父母為敵,而父母也不會改變對子女的關懷和愛心。用這一角度看,正正是在那些社會抗爭中感受到香港的青年人是充滿熱情、活力和創意。雖然他們的理想、衝動和反叛被一些別有用心的政客以似是而非的理念誤導和利用,要怪他們做錯事,不如怪那些叫別人子女去衝, 卻讓自己子女安在家中的政客吧!   五四運動百年 國家步向富強    就算是有正確信念,青年人的能量是不是可以無節制的釋放?在一百年前,就有一群熱血青年上街抗爭並且譜寫了中國歷史重要的一章—五四運動,其影響包括政治思想、語言文學、文化學術。當年學生上街高舉着「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的口號和訴求都是出自保護國家領土完整、抵抗外敵侵犯國家尊嚴的愛國情懷。運動像星火般蔓延, 令外國和國內的當權者退讓,當時為了抵抗軍閥政權的逼迫,一些青年學生也用上了暴力與不文明行為。亢奮延至運動過後,有些更變得不講道理,學生被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在《西潮》一書中形容為「囂張跋扈」, 而另一位北大校長蔡元培認為學生嚐到權力的滋味之後,欲望變得難以滿足等等,都是一種遺憾。雖然以今天香港的社會形勢去比較當年的情況有不盡恰當之處,但是看到這段歷史,大家也應該引以為鑑。    然而五四運動不但燃點了青年學生的愛國熱情,啟發了一眾有識之士,也令大家明白國家積弱就被欺侮,只有強大的國家才能給人民安穩的生活。對於中國的文人學者, 引入民主、科學等等的西方價值和各種學術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也帶來衝擊,破舊立新、反對傳統似乎像流行服裝般成為時尚。文學以新體裁和口語創作,新的政治理論和思想、科學方法和各領域的作品都不斷被翻譯推廣,大家都想從西潮中尋求國家的出路。輾轉一百年過去,今天的國家在經歷過戰亂和各種政治風波後,找到了自己的道路而逐步走向富強,而當年的青年人所期盼的民族自強復興也漸漸實現。   秉持正確信念 乘馭發展東風    社會要放手給年輕人嘗試,而青年人也要給社會信心。今天的青年人站在先輩所鋪奠的根基上,擁有的是新時代,是前所未有的機遇。這是中華民族從被屈辱中浴火復興的一個時代。青年人有抱負的維繫家國熱忱、秉持着正確信念、借鏡歷史教訓,以自豪自信而不驕傲心態,載着尊重前輩的經驗啟航, 乘馭發展的東風,造就一個新時代的機遇。    詩人說「五四運動的一聲驚雷把我震上了寫作的道路」。五四運動過了一百年,詩人也離開我們二十年了,但五四愛國自強的精神和詩人關愛的情懷卻憑藉新一代的青年人延續。每一代人有自己的使命和機遇,這裏也借詩句和讀者共勉:「青年人呵!你不能像風般飛揚,便應當像山般靜止。浮雲似的無力的生涯,只做了詩人的資料呵!」、「青年人呵!為着後來的回憶,小心着意的描你現在的圖畫!」、「光陰難道就這般的過去麼, 除卻縹緲的思想之外,一事無成!」。 (原文刊於《文專薈》159期「宣之言」)

2019. 05. 16

發展潮流 不進則退(撰文:林冠良)     相信很多年輕人沒有以下經驗:在70年代回鄉探親,港人都會帶一袋二袋的糧油食品和衣物;在80年代,除了日用品外,最難忘的是一家老少分工合作,抬着各種家庭電器如電飯煲、電視機回鄉;到了90年代,則是往內地旅遊,在深圳以二、三百人民幣做按摩、飲茶購物,過一個吃喝玩樂的周末,也有朋友在內地置業作退休或度假之用;在2000年以後,漸漸由一出口岸就有人搭訕問「有沒有港幣換」,轉變到不收港幣的今天。走過這些日子,感覺香港人的優越感也像是一天一天的在減弱消失。這又會不會是一些人討厭內地甚至不以中國人為榮的原因之一呢?   把握機遇 乘勢發展   不要說「北上廣深」的競爭力已可媲美甚至超越香港,內地不少二三線城市的生活水平也追近香港,個別領域例如是居住面積和綠化環境更是很多香港人夢寐之所求。改革開放40年的確使內地民生走進富足,也直接促成香港的繁榮。然而世界潮流急湧之下,不進則退是必然定律。被別人追過,一方面是別人跑得比自己快,另一個原因是自己比別人跑得慢。    眼看國家的發展策略上已提出不少目標和方向,「十三五」規劃亦明確要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信息技術產業、生物醫藥技術應用、新型儲能裝置、高端材料等等都是發展重點。而一帶一路、大灣區、中國製造2025 等倡議和計劃,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更直接是香港未來能否繼續走在中國各大城市前列的機遇。   裝備自己 發揮才能    對於文職及專業人員來說,有人可能認為這些大策略與他們相距甚遠、不大相關,畢竟都是老闆的投資遊戲,打工仔只有被動回應,但是當機會來到時,一眾打工仔在技術、知識和心態上是否已作出準備把機會捕捉呢?例如語言能力;在兩岸四地以至一帶一路的法律、稅務、理財、會計的知識;科技技術的掌握以至生活常識,都是要累積和裝備好才能在機遇來臨時好好把握和有所發揮。    過去40年,大家已見證改革開放的成效,國家發展策略方向已放在眼前,香港政府、香港的老闆和文職及專業人員如何利用自然各師各法,這裏只能補上一句:「不進則退」而已。 (原文刊於《文專薈》158期「宣之言」)

2019. 05. 16

高鐵機遇 科技為民(撰文:林冠良)   香港的高鐵站在立法會被政治折騰多年,不論是撥款還是一地兩檢,政客們都可以想出匪夷所思的問題和手段盡量拖延,浪費的都是香港人的金錢、時間和機遇。今天塵埃落定,希望反對派政客們能讓市民盡快享用高鐵成果和國家發展的紅利。   高鐵全長2.5 萬多公里,並將由現在的四縱四橫發展至2030 年的八縱八橫,超過3.8 萬公里長(香港段全長約26 公里),把全國主要省市連接起來,形成國家網絡大框架,東西南北的貫穿幅員遼闊的國土。高鐵不單止改善交通運輸、促進經濟、方便旅遊,更能協助偏遠地區脫貧,以往因交通阻隔而發展滯後的地方可以通過穩定和高效的鐵路網絡來創造改變的機遇。   中國高鐵技術 後發而先至   由於高鐵經過不同的地理和氣候環境,要解決的是前所未有的難題,例如是凍土與沙漠極端的溫差、高速運行對車輪路軌的耗損、穿過山嶺河流的橋樑隧道的建造、風阻對於列車車體的設計、供電和訊號系統的設計以至車廂內的設置等等,這些技術難題的突破都見證着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歷程。   高鐵與政治 都要改善民生   鐵路是英國工業革命的發明,也是美國19 世紀開發中西部的主要交通工具。上世紀70 年代日本的新幹線子彈火車,曾經一度領先全球,但今天中國高鐵技術已超越日本,甚至在國際的高速鐵路中成了標準,其中一個原因是國家的規劃和政策,集中資源去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反觀香港和一些西方國家把資源浪費在議會政治上,政府應該服務人民轉變成服務「選民」甚至被支持選舉的財團影響執政方向,似乎忘記了從政者應有對民眾幸福和國家富強的抱負初心。很多國家的市民羨慕中國高鐵的發展,這也正正是國家富強,人民生活改善的體現。 (原文刊於《文專薈》157期「宣之言」)

2019. 05. 16

高鐵的感動 服務的初心(撰文:林冠良)   提及內地高鐵,有人從工程的偉大說起,有人從技術的複雜性說起,有人從地域覆蓋之遼闊說起,有人從國家富強和實力說起,有人從便利民生、家人團聚及促進物流說起……而香港的高鐵,則是從煩擾的爭議說起。在喧喧鬧鬧中,香港的高鐵,有說是大白象工程浪費公帑,有說是一地兩檢危害一國兩制,更有一些政客和團體在議會上、傳媒中不斷散發恐嚇甚至失實的言論,拖延香港高鐵的工程和發展。這項動工超過8年、耗資超過850億元興建的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工程,不知被無謂爭議浪費了多少時間和金錢下,終於在2018年9月23日正式通車。   通車當天,雖然有報道指售票及取票時有些忙亂,但看到的相片大都是乘客在興高采烈地拍照,他們流露的都是興奮歡愉的情緒。幾個月過去了,大大小小的旅行團和自由行,令列車班次和搭乘人數都在增加。票務運作方面,亦隨時日改善而變得暢順,甚至當日有份反對興建高鐵香港段的政黨也在高高興興地舉辦高鐵團,政客的恐嚇謊言在連自己人都不信下不攻自破。   中國高鐵 運營規模世界第一    然而,社會愈是自由就愈充斥着不實消息,2018年2月8日《人民日報》人民網發表了一篇名為 《我們引以為傲的高鐵,原來是中國製造業最大痛點?》文章,內容是駁斥網上一些失實的傳言,例如高鐵只是組裝工程,主要技術和零件都是靠入口,以及高鐵並不擁有軟件源代碼等似是而非或不盡不實的過時訊息,作者在文中都對這些不實報道一一提供數據和事實予以駁斥。   截至2017年底,中國的鐵路總里程是12.7萬公里,其中高鐵運營總里程共2.5萬公里,佔了全球高鐵運營里程百分之六十以上,運營規模世界第一。在旅客方面,2017年中國高鐵的客量超過30億人次。要經營管理這龐大的網絡系統並不簡單,可想當中會發生一些問題,也可感受管理及技術人員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智慧和毅力。   建設社會 以市民幸福為初心   有攝影師以照片記錄與中國鐵路有關的人生百態和歷史變化──在三、四十年前的「綠皮」火車上,乘客中有衣衫襤褸者、有瑟縮一角面帶倦容者、有橫橫豎豎睡在座位或地上者;也有三五成群圍在一起吸煙、下棋和唱歌的乘客;也有春運大量乘客擠在一起的情景。攝影師對這些景象特別鍾愛,因為這反映了生活。然而,到了高鐵年代,乘客都有秩序地憑票入座,空調車廂明亮潔淨,乘務員制服美觀,相對以前落後的景象,現在的高鐵列車及乘客都好像沒有了藝術作品應有的震撼感覺。   藝術家創作要找獨特的題材,政客爭取選票要找嘩眾取寵的議題,但市民百姓要的是能解決生活問題,像高鐵帶來的便利。真正為民而做公職,不論是議員還是公務員,都應該以市民幸福為初心和宗旨,所以遇上問題要正視,要找適合的渠道和方法去解決。議論問題也應該以如何改善、積極建設的態度去做。假如以偏頗的立場甚至抹黑的方式去報道和批評,把焦點聚在埋怨和仇恨上,或許能煽惑市民於一時,但最終對改善進步不單毫無裨益,更會禍延未來,浪費社會公眾資源之外,更違背了初心。 (原文刊於《文專薈》156期「宣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