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05. 15

立言不朽 唯辨真偽(撰文:林冠良)   中國倫理中有所謂「三不朽」是指「立德」、「立功」、「立言」,立言即是有真知灼見或警世之道理流傳於世。文章具備記錄、述志、傳意、教化作用,這也是古人所說的「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那種宏願和志氣,又像詩人所詠嘆「慨當以慷,憂思難忘」、「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憂國憂民情懷,都是不朽之言。   訊息泛濫 真偽難辨   古時印刷技術落後,一書難求,所以能廣泛流傳的都是一時之選。今天科技發達,傳統印刷出版外還有各式各樣的渠道和不同性質的媒介,人人都可以成為博客、網紅、「公民記者」,把自己的見聞經歷或意見感受傳播出去,觀眾粉絲可以成千上萬,網上記錄也可流傳很長時間。   文章的教誨功能在現代生活中減退,資訊娛樂則變成主流,然而訊息泛濫,尋找資訊雖然容易但也出現碎片化、零散化、可靠性難定,更有偽科學、偽民主、假新聞充斥的情況。不知是因是果,這些特性之下,群眾對資訊態度也開始變得被動、依賴和沒有尋找真相的耐性。所以誰掌握媒體工具、誰更迎合群眾口味,就可以把想法廣泛流傳和影響他人。一件事只要有一群人說一百遍一千遍,在不同地方找到一樣的說法,就算訊息是假也難以辨別,甚至會懶得去分辨。   尋求真相 鳳毛麟角   以公信第一為標榜、以尋求真相為己任的傳媒或媒體工作者已是鳳毛麟角。反之譁眾取寵、以立場代替分析,對不同意見者口誅筆伐甚至惡意抹黑的卻比比皆是。作為讀者只有不買不看作消極抗衡,但這些歪曲了事實的資訊在電子世界無限繁衍,恐怕在十多二十年後,下一代會建立更偏頗的眼光、更狹隘的思想。   若果只認識曹丕逼害親弟而忽略他在中國文學批評的貢獻,或者曹操是一名奸險佞臣,而不知他心懷宏圖大志、忠於國家的一面,這些都是小事,但是無視祖國近年的成就和迷信西方所謂普世價值或普選可解決社會問題,執迷偏聽,這卻禍害無窮。 (原文刊於《文專薈》150期「宣之言」)

2019. 05. 15

國家個人 德體並重(撰文:林冠良)   「德智體群美」 謂之五育,是在辛亥革命後民國建立初年,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為了培養健全人格的國民而提出的教育目標。德是品行、品德;智是智力、學識方面的能力;體是體能、體魄活力;群是與人相處,人際關係;美是藝術音樂方面的欣賞至表演能力。   運動成就 世界前沿   那個時代,經歷過晚清的鴉片戰爭,英國向中國輸出鴉片不單只掏空了中國經濟,還毒害了幾代中國人民的健康,令中國人一度背負着「東亞病夫」這屈辱之名,所以改善國民體質也成為重點教育目標之一。   今天,我們慶祝香港回歸、慶祝國慶,儘管社會上仍有要改善的地方,但大部分市民都享受到繁榮穩定、國富民強的局面,這見證了當年的東亞病夫已逐漸康復更成為世界強人。今天,中國在經濟、科技以至體育運動的成就已在世界 前沿,中國人由跪着、到站着、到昂首闊步,都是背靠國家的實力和興盛而做到。   五育並存 以德為先   然而我們仍要防範在國際上一些嫉妒或不想中國強大的國家在軍事、經濟或輿論上挑起的事端。身體孱弱就容易被人欺負,國力不強也容易被侵犯。縱觀西方一些軍事大國以種種藉口,武力侵佔別國的資源、推倒政府、殺害當地領袖,帶來的是別人的生靈塗炭和自己聲名狼藉與負債累累。   以力服人者霸,以德服人者王,單憑力量是不能確保長治久安。正如中國武術一向着重武德,運動一樣要有體育精神一樣,運動不守規則、漠視體育精神,勝了也得不到尊重。所以不論是提升國家軍力、保障國民健康、提倡體育運動都需要培養正確價值觀,今天的全人教育細節可能與五育不同,但以大原則論,也離不開德智體群美,要五育並存,特別是以德為先。 (原文刊於《文專薈》149期「宣之言」)  

2019. 05. 15

回歸二十年,莫等閒!(撰文:林冠良)   在今天看回歸二十年,香港改變了不少,香港人包括自己也改變了不少。記得二十年前和太太往深圳遊玩,常常有人問「有沒有港幣?」。按摩足浴後、吃一頓豐富晚飯,整天消費都不過是百多兩百元,就有做「大爺」的感覺。   薪火相傳 生生不息   以前朋友回內地工作,返港常分享受國內同胞羨慕香港人的眼光和熱情的招 待。二十年後港幣已不能在內地流通,內地消費水平和品質都提高了,甚至有高級食肆的食材、服務和價格都比香港高,已沒有做「大爺」的感覺。工作上,朋友甚少說港人的優勢而是面對來自北京、上海、廣州的本土和「海歸」的競爭壓力。這是我們在退步,還是別人跑得比我們快呢?   話說十年一世代,數算曾經反叛的80後已有很多成家立業,當中多少人激情漸卻或變得世俗世故。接下激情火棒的90後或遲幾年也長大成人的千禧嬰,在過去幾年的社會事件中也是否反映了他們的態度?近月一面說樓價高,一面仍熙熙攘攘的排隊買樓,是否代表上一代努力,下一代享受成果?不單是置業靠父母,今天的社會繁榮也是上一代的努力成果。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上一代為下一代建構發展空間,國家社會就是這樣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延續。   珍惜現有 創造美好   社會發展停滯不前、纏結於不實際的政治理念、煽動社會族群撕裂、這一代還可消費上一代的努力的積蓄,但是這些不作為、不發展就一月一年地掏空下一代的生存空間。   聽慣了,也不再說龜兔賽跑的教訓,但願有激情有理想的朋友們,找對方向、 找對方法就勇往直前,不要像筆者愈來愈是老夫聊發少年狂似的自言自語念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到頭來還是對大家說一句:二十年了,莫等閒。 (原文刊於《文專薈》148期「宣之言」)

2019. 05. 15

總結經驗 學思並重(撰文:林冠良)   五月一日是勞動節,「發現故事」人物專訪自然找來香港勞工顧問委員會勞方代表鄧家彪先生。人前人後都可看見這位青年議員對社會公義的執着、對維護廣大僱員尊嚴幸福的抱負、服務市民的真誠和那不畏艱辛的奮戰精神。然而感慨的是,社會上不知何時開始,有一班人盲目推舉一些沒有政績、沒有社區服務貢獻、沒有工作經驗、還未完成學業,甚至是懶惰庸俗的人作代議士。只要他們泛泛的叫叫口號、反反政府或說些中國壞話的就給予選票。直選遇到挫折固然要檢討和自我改進,但社會上一小撮人的反叛、非理性行為令大眾一起去承擔惡果就不會是好事。   沉醉權力忘初心   五月四日紀念1919 年的五四運動,這是中國近代學術、思想、文化改革的轉捩點。當年學生愛國的熱忱、自發的抗爭和犧牲精神可敬可愛,運動激發中國新文學、教育和思想的改革,但是一時的成功產生沖昏頭腦的混亂,如蔣夢麟在《西潮》中曾記載的 「他們沉醉於權力,自私到極點。有人一提到校規,他們就會瞪起眼睛,噘起嘴巴,咬牙切齒,随時預備揍人」 、「此時的北大,長幼全無,規矩盡失」,大學請教授要學生批准、老師教甚麼要學生同意,挑戰權威反對建制是當年時尚。現在聽來,似曾相識。   破壞容易難建設   在今天社會追求短期目標和瞬間見效的心態下,埋頭實幹的人似乎吃虧。不負責任的批評和謾罵,有誰不會?破壞容易見到效果,有即時的快感和「成功」、「英雄」感,而建設卻非一朝一夕有成績可見。但社會總不能每日在破壞、時刻在反對,社會在混亂後要修補建設,人心也一樣要修補建設。建設人心、建設社會,學習是不二法門,但也要反省總結經驗,謹記「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的道理。 (原文刊於《文專薈》147期「宣之言」)

2019. 05. 15

飲食文化與香港核心價值(撰文:林冠良)   香港享有美食天堂之譽,這裏可以找到米芝蓮星級食府,也有人流不絕的街頭小吃排檔,有傳統的巧手小菜、也有跨界的fusion 食譜,有懷舊的老字號、也有創新的分子料理,各省各國、各式各樣風味的美食應有盡有。當生活水平提升了,一些中產休閒生活的飲食如酒店high tea、意式咖啡、法國紅酒也成為平常百姓生活。從前貴價的食材和高檔的食肆也普遍起來,例如屬於貴價的日式魚生料理、鐵板燒、法國佳餚都因港人的靈活和包容變得多元化和可以做到豐儉由人。   飲食文化反映民生風俗   飲食文化反映當地的風俗習慣和人們的生活。香港的生活節奏快、處處要求即時反應,造就了速食文化,例如港式茶餐廳、西式的快餐店、三明治專門店等等,由點餐至食物送到面前,通常不超過十分鐘,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對這文化會覺得理所當然,稍稍遲緩就覺得不耐煩或懷疑侍應生落漏了單。而酒店自助餐、日式放題、限時任飲任食火鍋長期受歡迎,這多少反映了港人追求物超所值、追求自由選擇和挑戰自我的潛在價值觀。   文化是價值觀的反映,筆者曾在尖沙咀某茶餐廳吃早餐,旁邊坐了一對內地遊客,他們看着餐牌問侍應餐蛋麵用的是甚麼麵,得悉之後說了句「三十多元仍是吃方便麵和罐頭」,那時發覺平日覺得最合理不過的事,會有人用其他角度看出另一道理,這意見是對是錯並不能單以事實判斷。   包容造就多元化的選擇   文化價值觀的差異也不是人在外地才有,社交媒體中曾看過一些被網民取笑,說平時不吃「茶記」 午餐肉、香腸、即食麵的人士,只要換個名號、換個賣相、打着韓式潮流「部隊鍋」就變得時尚受熱烈追捧,最近同樣熱潮起來的日式相撲鍋,材料也不外乎是肉丸、魚蛋和菜蔬,但似乎帶着日本相撲手這文化招牌便無往不利。   看到飲食文化的博與深才覺個人的渺小,更覺得香港的包容價值可貴,顯現在飲食中就成為多元化的選擇,令港人可嚐到不同的美食之餘,亦成為吸引遊客的亮點。香港人喜歡追潮流,嘗試新鮮事物,這推動着新和舊的飲食業經營者奮鬥,不論中外、平貴、新舊品牌或檔次高低,都以自己的實力及公平地競爭和諧地共存。希望這些價值觀也顯現在社會和生活的其他領域,再令香港變得更包容、靈活和充滿動力。 (原文刊於《文專薈》146期「宣之言」)